童建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夏天來了,又到了茉莉花次第開放的時節,可是您知道嗎,我們的周口老城同茉莉花還有一段意味悠長的文化故事呢,而故事的開頭要從茶講起。
明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開辟中原運道,以之為京杭大運河漕道的補充。之后隨著小黃河(今周口賈魯河)的流變貫通,位于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處的周家口逐漸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水運節點和商貿重鎮,在長期流通的主要商品中就包含了茶葉,又以六安茶葉為盛。比如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產》中記載:“貨之屬,茶為第一。茶山環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霧,所產必佳……茶商就地收買,倩女工檢提分配花色,裝以大簍,至蘇州。蘇商薰以珠蘭、茉莉,轉由內洋至營口,分銷東三省一帶,近亦有與徽產出外洋者。次則東北鄉與西南近城一帶,多北運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轉售京都、山西、山東……”迨至1919年《銀行周報》(第3卷,第13期)上仍見有茶商赴六安收茶的記載:“各埠金融及商況,周口(四月十二日通信):周口日來因屆清明節,茶商運現赴六安州購茶,故洋厘略有升漲”。
因為茶葉的轉運貿易,有學者提出將周口納入萬里茶道的文化遺產體系,就此倒是可以再做些專題研究,不過“半薰茉莉”的花茶加工,確乎是將周口的茶和茉莉花緊密結合起來了,而且直接催生出了一個產業,并且還有了一個很生動的名字叫作“茉莉花局”,又稱“花局子”。
所謂“花局子”,就是專門引進和栽培茉莉花,用來熏制茉莉花茶的一個行業。關于周家口茉莉花局的興衰,老周口文史研究者公中午、周鴻魁等人寫過專門的文章。就其興起時間,公中午先生的文章中,一說是清乾隆年間天津人柴永興在周口興辦,一說是清光緒元年河北靜海縣楊柳青人柴振東由漢口轉來周口興辦,間有相錯,可能是口碑有誤,不過總的推知,至少在光緒時期周家口的“花局子”已頗具規模。周鴻魁先生的文章則講,周家口茉莉花局自清光緒二年西寨柴家花局首先創辦,隨后,花卉商看到有利可圖,迅速發展為六十七家,西寨有四十六家,河北筢子街臨北寨墻以東直到馬路口有二十一家(其中就有其祖父興辦的永茂馥花局,其四姑母家興辦的何家花局,其三姑母家興辦的潤興花局、馬老惠花局等)。周先生的文章還較詳細地介紹了茉莉花茶的熏制方法和程序,包括三薰、雙薰、鐵葉大方、花香簍茶等,雖不似現在的頂端工藝九薰一提,但就當時的花茶轉運加工來說,已經是比較講究了。
“花局子”的興盛,自然帶動了周口茉莉花市的繁榮。據周鴻魁先生的描述,彼時“西寨由二板橋向北直至周套樓全是花房,長達兩華里,形成一條花街。夏季,茉莉盛開,花香滿坡,早晨、傍晚游人絡繹不絕,花街各花局卸茶裝茶異常繁忙”。大的花局如柴家花局,占地二十多畝,有茉莉花五千盆,花工四十余人。劉俊峰花局每年到山東曹州買牡丹根運到廣州栽培,春節前到花市出售,售了牡丹買茉莉,再運回周口售給各花局。公中午先生的文章又講“周家口花局子的全盛時期,西寨有四十多戶,花棚向北延伸,綿亙數里,遠達周套樓、銅臺鋪,十里長街花香襲人, 形成鬧市。北寨則自三義街,穿過老玉皇廟街,臨近祥曦門……文昌宮后大片平地,都排滿茉莉花盆,那是康家花局子的花棚。三義街北則是馬家的領地,大小共有二十余戶”。
有產則有銷,以六安為主要輸入地的茶葉,經過淠水、淮河、沙潁河運至周口,經過茉莉花局的熏制,然后又以水運或者水陸兼運的形式轉售京都、山西、山東等地,甚或進入萬里茶道,遠銷國外。周口的茉莉花香,可以說是伴隨著茶路“一路芬芳到天涯”了。清末民初,隨著京漢鐵路的開通,周口的水運交通優勢和商貿中心地位漸弱,茉莉花局的生意也受到影響,即便如此,據1916年的一份志書資料顯示,是年在周家口成交茉莉花茶800萬元,其集聚輻射效應仍非同一般。
經歷了抗戰的硝煙,周口的“花局子”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其曾經的繁華和茉莉花的清香留存在了經歷者的心頭乃至歷史記憶的深處。很多年以后,到了21世紀的當下,當筆者作為一個歷史的探尋者看到“花局子”的記錄文章,禁不住浮想聯翩,頗有馨香一瓣在心頭的感覺。又恰逢開展周口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調研,原在周口三圣街住的張全祿老先生專門手繪了一幅關帝廟周邊片區的市街詳圖,在關帝廟后坑的東北、原忠義街東段路北,一個“花局子”舊址赫然在目,仿佛有一簇簇的茉莉花奔來眼底了。然而歷經歲月的更迭,特別是十多年前一次大的改造,關帝廟周邊的一些老街巷已經失之不存,加之周口西寨沉寂多年,又遑論“花局子”的影子呢。由是筆者又想,在周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新時代的城市有機更新中,是否可以重新找回并植入一些茉莉花局的景觀意象和商業文化因子呢,花香滿園,沁人心脾,抑或如《又見平遙》《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和建業電影小鎮之類,打造一部《又見茉莉花》的情景劇,當《茉莉花》的經典音樂響起,一片繁花入鏡,千帆云集,商旅往來……呼應著老周口百業興旺的歷史,也昭示著新周口復興的時代盛景。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