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全欣
煙火動村落,晨光尚熹微。
田園處處好,淵明胡不歸。
我行無疾徐,輕楫信溶漾。
船留村市鬧,閘發寒波漲。
——蘇軾《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為和之 其三》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先后三次來到淮陽,寫下的部分詩作記錄下了北宋時期的陳州風情。上述詩句,就是蘇軾第一次到淮陽時所作《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為和之》的一部分。
蘇軾的三次陳州之行,《周口日報》曾刊發耿險峰撰寫的《鴻飛那復計東西 ——蘇軾陳州行跡及詩文探蹤》,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其經過。據耿險峰文記載:蘇軾第一次到陳州是熙寧四年(1071年)。第二次來陳州是元豐三年(1080 年)正月,經陳州前往貶謫地黃州。元祐六年(1091 年),蘇軾在潁州赴任的路上再次路過陳州。三過陳州,唯第一次的經歷最令他難忘。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推行王安石變法以圖強國。但是求變心切,反而加劇了社會階層矛盾。蘇軾連續上書反對,卻遭到御史的彈劾、誣陷。蘇軾請求避開,獲職杭州通判,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蘇軾出朝離京前往杭州赴任。他走的是水路,舟行潁水到達陳州,蘇軾停留這里和他的弟弟、在熙寧三年到此任陳州教授的蘇轍相會。
舟入陳州境內,蘇軾見到這里一派錦繡,綠意盎然,心中頓生詩意,寫下《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為和之》,記錄下了潁水兩岸的美景。
蘇軾此次在陳州,一共逗留了兩個多月,和弟弟蘇轍一起與陳州知州張方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暢談人生,品論文學,創作佳品。據《淮陽縣志》記載,“是時,弟轍教授陳州,試過之。盤桓太昊祠、鐵墓、柳湖、開元寺等諸勝跡,題詠甚多”。需要補充的是,張耒在陳期間創作了大量與陳州有關的詩詞,他的《西華道中》《鹿邑道中》《項城道中》《沈丘道中》,記錄下了他在周口一帶的所見所聞,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看。
蘇軾三過陳州,也說明了陳州在北宋時期地位之重要,固然有看望弟弟蘇轍的主觀需要,但陳州是入杭水上必經之路更是客觀條件。蘇軾的入杭赴任路線,是舟行水路,入汴河,進金水河、惠民河,再行蔡河入潁水至淮河,沿京杭大運河到杭州。蔡河從一條遠古的運河演變而來,使陳州從戰國時期一直到宋朝,穩居重要交通樞紐位置,特別是在宋朝時期,蔡河多次疏通,舟楫如梭,“年運江淮糧米數十萬石,以級兵食”。
通過蘇軾的這組詩,我們可以看出蔡河、潁水水運之發達。船閘出現在了蔡水之上,據《宋史·河渠志》記載:“猶以其淺涸,故植木橫棧,棧為水之節,啟閉以時”,用簡易的蓄水木結構的節制閘控制河水,解決河枯水淺航行困難問題。陳州置有惠濟閘。《汴京遺跡》(卷七)說“……惠濟閘在陳州門外,……俱為蔡河而設”。蔡河、潁水通行無阻,也可以從其《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的“回瞻郡閣遙飛檻,北望檣竿半隱堤”得以印證。
《宋史·地理志》稱陳地“民風淳厚,勤儉質樸。重禮儀,勤耕耘”。據史料記載,宋朝時期,政局相對穩定,為發展生產,至道二年(996年),京西勸農使陳靖來到陳州勸農墾田,陳州農業經濟得到快速復興,數次向皇帝“獻瑞麥”,以表豐收之喜。如此,就印證了蘇軾詩中北宋陳州的鄉野模樣:村落沿河擺布,茅屋炊煙裊裊,岸邊草青蒲綠,舟下蛙鳴水清,一派和諧景象,著實令人向往!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