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啟峰
平均每天接診300多例患者,100多例住院治療。周口市中心醫院急診中心,120電話鈴聲此起彼伏,醫護人員沖出樓道,救護車呼嘯出動,指揮大屏前數據跳動,診療室里醫生全神貫注……這樣的場景日復一日,時刻上演著生死時速。在這里,時間就是生命。
對于腦卒中患者,一分鐘的延誤意味著約190萬個神經元正在死亡。
對于心臟病和意外傷害患者,一分鐘的延誤可能會造成陰陽兩隔或肢體殘疾。
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先從急診中心做起。周口市中心醫院提出:一切從患者出發,提高急診效率,全力建設一站式急診綜合救治大廳,竭盡全力將患者從發病呼救到實施搶救的時間縮到最短。急救沒有“天花板”!
樹立“上車即入院”理念。市中心醫院救護車內配備多種急救設施與5G通信系統,從接到120電話起,骨干醫生隨行,對患者在車上就進行初步救治,同時將患者病歷檔案、心電監護、生化檢測等數據通過5G網絡,提前傳到急診中心監控大屏,及早啟動院內急救系列舉措,贏得黃金時間,力爭做到入院即投入搶救。
實行“一章通救”制度。“先交錢,再看病”,很多醫院都在這樣做,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對于急診來說,往往會遇到“沒家屬陪同、沒帶錢、沒有效身份證明”的患者。對于他們,救治是一定的,但是當班醫生卻要層層請示,萬一將來出現無人買單,總是一件麻煩事。市中心醫院提出:急診姓“急”,生命為重,其他萬事皆可緩!對于急難危重患者,實行“一章通救”制度。這個制度的核心是給急診醫生放權,憑借當班醫生蓋的“周口市中心醫院急診綠色通道”專用章,所有相關科室一路綠燈投入搶救。先救治、后收費!體制機制的革新,解除了急診醫生的束縛,讓他們心無旁騖地治病救人,搶救效率明顯提升。
整合資源,建設“一站式急診綜合救治大廳”。市中心醫院把CT室、超聲檢查室、導管室、內鏡室等集中配置在急診中心,幾乎涵蓋所有能搬得動的檢查設備,讓患者查體不用來回奔波,就地一站快捷解決。配備最得力醫技人才,充實急診中心。率先在全院實現MDT(多學科診療法)應用,相關科室專家根據通知指令,第一時間來到急救中心會診、搶救。讓醫生、設備動起來,圍著患者轉,把急救環節的遲滯部分吃光榨盡,時間多搶一分,患者健康保障就多一分。
理念的更新,帶來急救效果的更進一步。在市中心醫院急診中心,有這樣一例堪稱教科書式的急救實戰:
7月6日早上8點半,市中心醫院急診中心接到醫聯體成員單位周口人合醫院的求助電話:一名38歲急性冠脈綜合征導致心源性猝死的男性患者急需ECMO治療。
在急診中心主任閆登峰的協調指揮下,急診科ECMO團隊成員火速集結攜帶ECMO機器、轉運呼吸機等設備,僅用18分鐘便到達兄弟醫院。搶救過程中,患者反復多次室顫,并出現低血壓休克,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精準合作,及時給予患者電除顫及搶救藥物應用,僅用25分鐘就完成了置管、預充到V-A ECMO成功轉機。
患者生命體征回轉,但心電圖顯示患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需行冠脈狀動造影及介入治療。ECMO團隊一邊積極轉運患者,一邊與本院胸痛中心聯系,制訂血管介入治療方案,做好接診準備。市中心醫院緊急開通綠色通道,心內科醫生及時打通閉塞的右冠血管,病人被收入CCU病區進行進一步治療。
與死神賽跑,分秒必爭,最終一個鮮活的生命從死亡邊緣被拉回。
“改革前,從撥打120到院前急救、送達后醫院辦手續、跑上跑下做相關檢查最后做手術,要經歷多個環節。新的機制啟動后,這一過程可以縮短半個小時甚至數小時,患者致死致殘率顯著下降。”周口市中心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文昌院區急診中心主管姜樹志深有感觸地說。
急救效率提升,人文關懷盡顯,急診中心受到就診患者及家屬的廣泛稱贊。閆登峰說,最近一段時間,急診中心投訴率幾乎為零,錦旗多得墻上都掛不下。其實他們不需要錦旗,每一例患者的轉危為安,就是對他們的最大獎勵。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