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
中國商朝第22代帝王武丁,是歷史上公認的名君圣主、中興之王。他率領軍民在今西華一帶滅蝗時染疾而逝,就地安葬。其長眠地,即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所記載的“在河南西華縣北二十里”,確切地說,是在今西華縣田口鄉陵西村東側。歷經兩三千年的風雨滄桑,特別是1938年的黃水泛濫、泥沙淤積,以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群眾無序燒制磚瓦、積農家肥、墊宅基取土,今天人們看到的高宗陵冢高不到4米,東西寬五六十米,南北長百米左右。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立于陵右前方。陵頂部數十棵高大楊樹,昭示著農人對土地的珍惜,但也讓人覺得這些普通喬木所長位置有點對陵主不恭。從陵前香爐內所存香灰看,確有少量香客前往祭拜,但不免寥寥。作為一代名君之陵,其樣貌好像與帝王級陵墓規制不符,與外地帝陵旅游熱度相比,這里似乎偏于清冷。
歷史上的商王高宗陵是怎樣的?請看相關記載。
清乾隆《西華縣志》記曰:“商高宗陵,在縣北長平(西華舊稱)鄉,周二千二百步,高約百余尺。”該志還詳細記載了明朝以后該陵屢毀屢修的過程。
1993年版《西華縣志》接續:“元末兵毀。明大中丞吳韞庵檄有習舉而修之。陵前豎二坊:一題《高宗陵》,一題《高宗神道》,并在陵園內,翼廟庭夾道,俱植榆柳、松柏。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治八年(1869年)定帝王陵寢祀典。原陵廟院內存宋、元、明、清修建和祭祀碑數十通。”
北宋時,陵區規模宏大,既有陵,又有廟。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陳州府志》有王汾《修高宗廟碑記》云:“(宋)太祖開寶中,嘗詔治王之廟而廣,其棟宇至八十八楹,塑像于殿中,又立甘盤、傅說(音同“悅”)二相,夾持左右,列繪群臣于四辟(疑為“壁”),復敞東西兩序,前辟重闥,后嚴燕寢,致齋有廳,供庖有次,珍木森于其中,繚墻周于其外,壯麗秘邃,威靈如在。歲時敕守吏恭潔致祭。”依此足見宋代其廟宇建筑之宏麗、人煙之盛。
這里,不禁會有人發問,一座廟宇建“棟宇至八十八楹(間)”做何之用?其實,這與宋之后歷朝的“遣官祭祀”活動直接相關。也就是說,每年的規定時日,皇上要派遣高官親赴高宗陵祭奠。試想,浩浩蕩蕩的祭祀隊伍,人馬安頓、接待應酬,沒有足夠的食宿空間定然不行,更何況陵區管理和服務者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群體,有現存《祭祀規矩碑》為證。只可惜,這通珍貴的碑刻,被四五十年前的村人用作牲口槽底,其字跡早已被騾馬舔舐損毀,雖幾經拓揭,終難以辨識。不然,肯定照錄于此。另外,清乾隆《西華縣志》載有康熙、雍正、乾隆各朝遣官祭祀的祭文多篇,亦可佐證。
上面提到的甘盤和傅說,是武丁王的兩位得力賢臣。二賢墓原在商王高宗陵附近,后遭挖土破壞,現已不見痕跡。
相傳,武丁繼承王位之初,因得不到賢臣輔助,曾三年不語,將政事交由宰輔料理,自己則把主要精力放在觀察國風上。后其夢一高人,命百工畫像尋求,在服勞役版筑工地找到傅說,遂把這一犯罪勞動的奴隸,想方設法請到朝中為相。甘盤為一隱居民間的賢士,是武丁早年在民間參加勞動時發現的,并拜其為師。武丁正是在甘盤、傅說等的精心輔佐下,對內鞏固統治、發憤圖強,對外征伐土方、鬼方、虎方、羌、夷等,擴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響,使商王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極盛時期。
據傳,武丁在征伐東夷途中,了解到今西華縣境內發生了蝗災,他親自率領軍民滅蝗,因病而死,葬在該地。于是,西華大地就有了一代賢明君主之陵寢。
贊頌武丁王的同時,不能不提婦好。武丁的妻子婦好,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將軍,曾為商王朝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武丁對婦好也十分寵愛和信任,不僅授予她單獨的封邑,還經常祈禱她健康長壽。但婦好不幸于33歲時死于難產,武丁予以厚葬,并修建享堂以為紀念。1976年,在殷墟發現了婦好墓,出土了包括鑄有婦好銘文的大型青銅禮器、兵器等在內的大量精美青銅器和玉器等珍貴文物(按商朝制度,墓中有人殉和狗殉),轟動了世界。現安陽婦好墓遺址,已成為熱門旅游景點之一。
寫到這里,人們當然要問,一代名君商王武丁死后,為什么不把其遺體運回殷都與妻子婦好合葬?對于這個千古之謎,還是留給后人求解吧。不過有一點可以直言,商朝30位君主陵墓,已在殷墟考古中發現11座,位于西華的武丁陵早被官方確認,其他多數君王尚不知安身何處。不管怎么說,商王武丁陵遺存于茲,乃天之幸、地之幸,更是西華之幸、周口之幸!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