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數千年種植傳統(tǒng)
百姓“油瓶子”將裝更多中國油
本報訊 (記者 王健 付永奇 張志新 文/圖) “機械收割芝麻,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天竟變成了現實,科技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
昨天上午,在項城市賈嶺鎮(zhèn)麻大莊的芝麻田里,一臺收割機來回穿梭。
種植大戶麻威激動地對圍觀村民說:“這是宜機收芝麻,不用人工收獲,大家明年可以放心種植。”
和這里一樣,我市10萬畝宜機收芝麻在全國率先實現機械化收獲。
芝麻是我國重要油料作物,種植歷史已有數千年,由于收獲要靠人工,費時費力,嚴重制約著規(guī)模發(fā)展。因此,我國每年進口芝麻80萬噸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芝麻進口國,影響著國家“油瓶子”的安全。
為打破這個瓶頸,河南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專家采用人工化學誘變和常規(guī)雜交育種技術,歷經11年選育出豫芝ND837等宜機收芝麻新品種。2022年,新品種在我市項城、商水兩地試種500畝,機械化種植、收獲非常成功。經全國各地專家現場測算,一臺機器每天能收獲100多畝,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
作為常年種植60萬畝以上的全國芝麻生產大市,我市今年以項城為中心,輻射帶動商水、西華、淮陽、鄲城等縣區(qū)規(guī)模種植宜機收芝麻10萬畝,其中項城5萬畝,成為我國第一個宜機收芝麻規(guī)模種植示范市。
記者看到,隨著隆隆的機器聲,成排的芝麻稈被不斷地吞進收割機,粉碎后的秸稈從尾部吐出回田。三四個來回后,收割機便把一倉芝麻傾倒在地頭的運輸車廂內。
“這是一臺小麥收割機,改進割臺后可一次性完成芝麻的收割、脫粒、分離、清選和集粒,機收損失率在5%以內,每畝可節(jié)省生產成本200多元,增產增收300元以上。”農機手李東東擦拭著臉上的汗水向地頭的人們解釋說。
良種、農機完美結合讓收獲芝麻變得輕松,贏得村民嘖嘖稱贊。“我們力爭在‘十四五’期間,以周口為中心每年向周邊省市推廣40萬畝以上,讓宜機收芝麻盡快替代傳統(tǒng)芝麻。”周口市農科院院長楊青春一邊從運輸車廂抓起一把白芝麻,一邊對幾個種植大戶說。
我省是油料作物種植大省,每年種植芝麻170萬畝左右,位居全國第一。“周口市機械化收獲芝麻的成功實踐對全省、全國芝麻規(guī)模化種植將起到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這些新品種的快速推廣將使國家‘油瓶子’更安全。”國家特色油料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洋表示。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