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學界共憶穆青
周口日報社向鄭州大學捐贈《穆青與周口》
策劃:顧玉杰 王健
本報訊 (記者 黃佳 通訊員 穆新) 10月21日,由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主辦的“勿忘人民:新時代 新媒體 新記者暨紀念穆青逝世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成功舉辦。
來自新華社、河南日報社、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周口日報社等媒體機構,以及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學界、業界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舉璽教授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他深情回顧與穆青的淵源,細數穆青研究中心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成果,并對各位嘉賓的蒞臨表示誠摯歡迎和感謝。
在主旨演講環節,新華社研究院新聞史研究室主任萬京華分享了《戰爭年代新華社特派記者群體研究》。他結合朱穆之、華山、劉白羽、李普、安崗、穆青等特派記者經歷和其新聞名篇,勾勒出當年特派記者的群像。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二級教授常志霞發表題為《做穆青一樣的記者:新時代新聞創作的實踐與反思》的報告。她結合自己主創的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女兒本色》《小村故事》談了創作體會,并由此提出新媒體情境下的新課題、新思考:如何才能像穆青那樣,做新時代的好記者?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荊學民教授從中國政治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方位、中國如何斗爭以及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應對三個方面作了題為《當下世界格局中的中國政治傳播》的專題報告,并就大家關心的內容和與會人員進行交流。
1983年春,穆青代表新華社黨組向中央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構想。值此構想提出40周年之際,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憲閣教授從今年春天中國與洪都拉斯建交后,新華社建成第182個駐外分社談起,勾勒穆青這一構想的緣起、內涵與演進等。
在“勿忘人民:追憶與傳承”座談環節,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大河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紅梅、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宣傳主管李婷結合新聞工作實際談了感想。周口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劉彥章曾在1993年陪同穆青采訪。結合這段難得的經歷,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眼中的穆青,特別是穆青對新聞后輩提出的兩個“不要脫離”:不要脫離實際,不要脫離群眾。先后畢業于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的本報記者沈鐸,結合出生在開封、工作于周口的經歷,從“認識穆青”“走近穆青”到“成為穆青”三個方面即席談了體會。
圍繞“新時代 新媒體 新記者:多維視角下的穆青研究”主題,來自鄭州大學、西北大學、河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褚金勇探討了文人報國視域下穆青的志業選擇:到底是當作家,還是做記者?
河北大學彭翠副教授、西北大學研究生詹依依通過研究穆青晚年同事郭超人的新聞實踐,探討如何更好報道攀登珠峰這樣的體育新聞,以及新時代記者的職業操守和涵養之道等。
曾就讀于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呂舜同學結合《紐約時報》有關黨的二十大的報道,談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西方媒體如何對中國共產黨進行選擇性的形象建構。
在互動討論環節,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申爽提出,要注意新聞背后的復雜運作。劉彥章則結合工作經驗,補充指出要注意報道背后的深層次因素,比如王富洲當年登頂珠峰在今天看來或可總結為體育新聞,但在當年,更多是政治傳播。荊學民教授結合自己15年的政治傳播研究,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闡釋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的政治傳播。
在捐贈環節,劉彥章代表周口日報社向鄭州大學捐贈三冊《穆青與周口》,填補了鄭州大學現有相關研究資料的空白。
據了解,今年以來,鄭州大學已成功舉辦兩場紀念穆青的學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