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偉宏 王吉城 張洪濤 鄒娟
“其實不用進車間,我就能通過手機知道當前的停車機臺數量、落紗機臺數量,以及紗線的總斷頭率和平均斷頭率……”近日,太康縣銀鑫棉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太康銀鑫棉業)副總經理張東森帶領記者一行參觀生產車間時,向大家介紹該公司的遠程實時監測系統。
自從使用遠程實時監測系統后,該公司3萬多平方米的車間內,雖然有200多臺紡紗設備不停運轉,但現場卻很少見到工人的身影。
紡織業曾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以前的生產流程中,每當120錠的粗紗機滿紗時,工人需重復120次取紗,然后將等量的空粗紗管插到設備上。人工操作,不僅勞動力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會影響產品質量。如今,智能化生產使公司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太康銀鑫棉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升級,萬錠用工人數由以前的1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15人以內。”張東森說。
紡織服裝業是民生產業,也是周口的傳統支柱產業,在太康有著深厚基礎。據統計,太康縣紡織服裝產業園已入駐企業68家,其中紡紗企業12家、織布企業35家、服裝加工企業21家,投產及在建紡織規模達到176萬錠。
紡織業發展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成立于2002年的太康銀鑫棉業,順應時代潮流,創新發展,迎接挑戰。2020年,該公司投資2億元建成高產能、低成本、無污染,自動化設備占設備總量95%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實現了從“織造”到“智造”的嬗變。
“從棉到紗,需要12道工序。在智能化生產車間里,工人只需操作設備面板就能實現從棉到紗的全流程生產。”張東森對記者說。
突然,遠程實時監測系統發出警報,提醒當前紡織狀態發生異常。經過張東森講解,記者也能通過監測系統看出智能生產過程中的“門道”。
生產時,有“粗細聯合智能系統”解決粗紗機到細紗機的智能聯結。在細紗機和自動絡筒機之間,有“細絡聯合智能系統”實現細紗工序到絡筒工序間半成品的自動循環。
在智能系統終端大屏上,生產設備的運行情況、實時工作數據不斷更新。通過細紗機旁的小屏幕,工人能隨時關注紡紗的生產情況,可準確快速找到斷頭紗線的錠位。
過去,生產過程中偶爾出現紗線斷頭,需要工人按照路線一個一個進行查找,費時費力。現在,智能系統會通過閃爍紅燈,提示值班工人續接斷頭紗線,快捷方便。
“筒紗智能包裝系統”可以通過筒紗自動輸送系統、筒紗自動堆垛系統等子系統,實現筒紗分品種智能輸送、在線視覺檢驗、自動堆垛等全流程無人化操作。
“這里有國內最長的細紗機,單臺細紗機的錠數達到1824錠。世界先進的單錠監測系統可對產品的質量和設備狀況進行實時監控。自動絡筒機配有電子清紗監測系統,實現精細化管理。”張東森說,先進的生產技術專屬于高品質的紗線,太康銀鑫棉業只生產50支以上的中高檔紗線,且實行訂單生產。
簡單來說,兩份質量相同的纖維面料,紗線越細,支數越高,所織出的面料越細膩、越輕盈;紗線越粗,支數越低,所織出的面料越粗越厚。理論上,面料支數越高,手感越細膩,服裝光澤感越好。
目前,太康銀鑫棉業50支以上的紗線在全球最大家紡生產基地南通市的市場占有率為全國第一。此外,太康銀鑫棉業在河南省紡織行業純棉紡紗領域綜合實力位居前列,純棉精梳緊密紡高支紗綜合生產實力居全國前六。太康銀鑫棉業驚艷業界,其“江湖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細心、精心、匠心,品質永保稱心。依靠成熟的技術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太康銀鑫棉業贏得了南通浩云紡織、南通鴻莎紡織、常州吉杰紡織、江蘇新綠、上海銘景等多家知名公司青睞,產品暢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河南、湖北等地。
作為周口本土企業,太康銀鑫棉業走過20多個年頭,收獲累累碩果。2020年,公司榮獲“河南省智能工廠”稱號;2022年,被河南省工信廳評為“專精特新”企業,榮獲“2020-2021年度河南省省長質量獎提名獎”。如今的太康銀鑫棉業已成為太康縣亮麗的企業名片。
創新發展永遠在路上。怎樣才能使公司的紡織事業永葆生機和活力?
“一直以來,公司選拔一批有進取精神的技術人員送入河南科技大學和河南工程學院等高校學習;從青年技術人員中吸納技術新秀充實到企業關鍵崗位;公開招錄選拔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企業不斷創新發展的需求……”張東森說,產品做得好,顧客才能留得住。
不忘初心,載譽前行。太康銀鑫棉業全體員工,用辛勤的汗水讓工匠精神滲入產品的每一道工序,用勤勞的雙手編織美好的生活,書寫精彩的人生。②3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