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醫是指風邪外感所致的疾病,臨床癥狀有鼻塞、流涕、咳嗽、發熱、脈浮等。中醫治療感冒多用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發散風寒藥)和辛涼解表(發散風熱藥)兩種。
辛溫解表(發散風寒藥)
發散風寒藥主要用于風寒表證,癥見惡寒、頭身疼痛、肢節酸楚,但患者發熱較輕、無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潤等。本類藥物有祛風之功,還有止癢、通鼻竅之效,又常用于風邪郁閉肌表之皮膚瘙癢、風邪郁阻肺竅之鼻塞不通等。
常用中藥有羌活、藁本、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等。
常用方劑為麻黃湯。其組成為麻黃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辛涼解表(發散風熱藥)
發散風熱藥主要用于風熱表證或溫熱病邪在衛分,癥見身熱較重、微覺惡風、汗出不暢、口干微渴欲飲、舌苔微黃或薄白而干、脈浮數等。
發散風熱藥以發散風熱為主要作用,其發散之力較辛溫解表藥緩和,一般無明顯的發汗作用。部分藥物通過發散風熱,可收到透疹、止癢、利咽、清利頭目等多種效果,故也可用于治療風熱上犯清竅及郁閉肌表所致的頭昏頭痛、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以及風熱咳嗽等。
常用中藥有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蔓荊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等。
常用方劑為銀翹散。其組成為連翹30g、銀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葉12g、生甘草15g、荊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以上藥材用蘆根湯煮。
無論是哪種解表劑,在使用時均需注意以下事項:
1.不宜久煎。解表劑多為辛散輕揚之品,宜武火急煎,以免藥性耗散,藥效減弱。
2.注意服法。解表劑一般宜溫服,服后宜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粥,以助汗出。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之品。
3.取汗有準。汗出以遍身微汗為佳,汗出過多容易耗氣傷津;汗出不徹,病邪不解。
(項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張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