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深入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新華社記者
自各地廣泛深入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以來,一場場主題宣講活動、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活動等在機關、校園、村頭、企業(yè)和網絡上密集“亮相”,形成熱烈氛圍,讓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了深入基層、熱在群眾。
在天津,一批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使“奮斗正當時”“奮斗成就夢想”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
不久前,天津市2023年“時代新人說”進校園集中示范活動在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舉行,6名“時代新人”用一個個拼搏奮斗的故事,感染著臺下的每一個人。
“隨著天津港高速發(fā)展,一線技能人才迫切需要轉型為知識型產業(yè)工人。我?guī)缀醢阉械臅r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新技術的鉆研上。”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wèi)東動情地對師生講述自己帶領團隊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從學徒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的經歷。
天津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時代新人說”進校園、進企業(yè)、進機關活動,是天津深入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一個縮影。天津不僅推出宣講報告、典型選樹、全民閱讀、文藝展演等9大板塊87項群眾性活動,還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推出“天津楷模”,樹立學習標桿。
在黑龍江,一場場思政公開課、主題宣講會等主題宣講活動,讓理想信念之光照亮更多人。
“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7.5歲,毅然選擇扎根邊疆,建立起一批新學科,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0月9日至11月18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八百壯士”精神宣講團開展8場宣講,2023級本科新生、新入職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教工和學生黨支部書記、學生黨員等5800多人現(xiàn)場聆聽,共同感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力量。
“這堂生動鮮活的思政課,讓我們了解到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感人經歷。我將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養(yǎng)分,心懷強國志,握好接力棒。”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23級本科生李昊洋說。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宣傳教育處處長朱東暉介紹,黑龍江省以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提供堅強支撐作為第一責任,把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為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主要內容,舉辦“振興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弘揚‘四大精神’”宣講報告會、“鐵人精神代代傳 振興龍江譜新篇”宣講巡展等系列活動,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
在浙江,青少年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以更加貼近青少年需求的形式,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青春力量。
近期,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沿著總書記足跡學思想 循跡溯源青年說”青年宣講活動如火如荼開展。
“學習強國”湖州青年學習小組青年宣講員潘磊宇說:“青年強則國強。當代青年施展才華的舞臺非常廣闊,實現(xiàn)夢想的前景一片光明,我對宣講工作充滿信心!”
去年以來,湖州市積極組織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依托全市34個基層宣講名師工作室和700余個青年學習小組,組織開展各類理論學習、蹲點調研、基層宣講活動2萬余場,讓廣大青年切身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進一步推進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聲”入人心。
在河南,系列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活動,激勵干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
“只有把英雄精神融入血脈、刻進基因,才能不斷激發(fā)前進力量。”11月17日,“商仁商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宣講暨“出彩河南人”楷模發(fā)布廳進校園活動在商丘工學院舉行,商丘市委黨校科技文史教研部教師張香梅分享了英雄楊靖宇、趙一曼的故事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
河南省委宣傳部宣教處副處長黃麗介紹,河南省還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用好網絡陣地,組織制作系列微視頻、微動漫,提高理論宣講質效。如深入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強國復興有我”優(yōu)秀視頻展播活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實踐活動展演等系列活動;推出了理論專題片《從延安到紅旗渠》等,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同頻共振。
在廣東,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人們體悟新時代的幸福底色。
11月19日,一場快閃合唱形式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開展。廣東實驗中學合唱團,與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徐寶珞等一同合唱愛國歌曲《如愿》。這是廣東省“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的內容之一。
據廣東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圍繞組織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在突出思想引領、突出全民參與、突出典型示范、突出重點群體上持續(xù)發(fā)力。同時,發(fā)布了第十三期“南粵楷模”,挖掘選樹一批廣東“誠信之星”“最美人物”、南粵工匠等典型。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白佳麗 楊思琪 李平 張浩然 李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