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周口集中供暖施工現場
□記者 張猛 孫靖 李龍周 文/圖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集中供暖項目作為我市的重點項目、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工程施工的每一個環節無不牽動著全市人民的心。
市長吉建軍在調研集中供暖管網建設時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加快工程進度,補齊短板弱項,用實際行動回應民生關切,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把民生工程辦實辦好,確保人民群眾溫暖安全過冬。
近日,記者就市民較為關心的幾個施工關鍵節點,進行了實地探訪,下面請跟隨記者腳步,一起看看暖氣管道是怎么從沙潁河底穿過的,又是怎么從周口大道轉盤下錯綜復雜的地下環境中尋找“出路”的,建設者是怎樣在“夾縫”里安裝集中供暖系統“心臟”的。
場景一
河床下7米處,暖氣管網穿過沙潁河:與流沙賽跑的地下管廊
11月24日,風已經有了冬天的味道,沙潁河河面波光粼粼,通江達海的貨輪發出陣陣汽笛聲,透過船下流淌的河水是不知沉積了多少年月的深河泥沙。河床下7米處便是周口集中供暖管網的“大動脈”——直徑為2米的地下管廊。
管網過沙潁河工程,是集中供暖工程的關鍵節點之一,是打通沙潁河兩岸熱力輸送的重要樞紐。該項目地處周口大道橋西側,南北貫穿沙潁河,總施工長度248米。“在河底下穿管,就是在與流沙賽跑,必須爭分奪秒。”有著多年地下管廊建設經驗的周口集中供暖暖氣管網過沙潁河工程相關技術負責人說。
沙潁河孕育了周口,成就了周口,是周口人的母親河。300多米寬的河道,行人從橋上步行用不了兩分鐘就能跨過,而要從河床下7米處頂著流沙,打通一條溫暖兩岸人民的供暖管道可真需花上一番功夫。周口集中供暖管網過沙潁河工程,采用的是成熟的泥水平衡頂管技術,在地下15.5米深處(河床下7米深處),用液壓機將直徑為2米的外套管以每小時3米的頂管速度往前推進。“就是要在南北兩岸分別打上近20米深的作業井和接收井,從作業井把管子一點一點地頂過去。”施工人員說,沙潁河河床下流沙層厚、伴有砂漿且時刻涌動,管廊外的套管每前進一厘米就要及時將內管頂進去,稍不留神泥沙就會灌入,影響施工進度。
在周口大道橋下,推開施工現場與外界隔開的鐵皮大門,機器的轟鳴聲與鐵錘的敲打聲混在一起,讓人格外提神,不敢有半點馬虎,刺眼的焊花讓人更加清醒。
順著施工道路往下走便是一個方形、約20米深的作業井,100平方米的作業平臺上,幾位施工人員默契地配合著,借助機器的力量將黑色的大鐵管往能擠出水的土層里推。順著剛好容下一個人的鋼筋甬梯,記者小心地從井口下到井底。腳踩的竹排下泥沙流動,身旁兩個直徑為2米的大孔散發著來自沙潁河底部的熱量。這兩個大孔像是沙潁河的鼻子,也仿佛是它圓圓的眼睛,細嗅著三川大地的氣息,觀賞著周口的云卷云舒。
從井底向上望去,天空被四周的混凝土框得方方正正,想與外面聯系,除了手機外就是從上面甩下的兩根繩子和焊接在井壁上的鋼筋甬梯。兩根繩子,一根細繩是給井下的工人提水用的,另一根掛在吊機上的鋼索繩是運輸材料的,方井之下格外繁忙。“我們是兩班倒,一班最少要干四五個小時。”在井底作業的工人說,從上面到井底要爬十分鐘左右的梯子,為了不耽誤工程進度,工人們下來一趟就要堅持到下一班工人上工。采訪時記者留意到,現場施工作業的工人身上不僅有從管道里帶出來的泥沙味,還有一股膏藥味。采訪結束后,記者重新爬上唯一能從井底上去的甬梯,在中間唯一能喘口氣的小平臺上,記者聽到,鐵錘敲打管廊的聲音從沙潁河深處傳來,仿佛是它對周口供暖事業的加油和對周口城市發展的祝福。
據了解,目前,周口大道橋下的地下管廊外套管廊已經貫通,和它平行的中州大道橋下的管廊也正在緊張有序施工中,當管廊內管里的最后一朵焊花落下時,連通沙潁河兩岸的供暖“動脈”將全部貫通。
場景二
暖氣管網巧過周口大道交通環島:亂陣之中尋“出路”
“沒想到這下面那么復雜,管線那么多。”11月26日,周口集中供暖主管網周口大道與文昌大道交會處施工段現場工人感嘆道。
周口集中供暖主管網周口大道與文昌大道交會處施工段,地下施工環境錯綜復雜,既有洼沖溝暗渠穿路而過,又有雨污水管、通信光纜等多條管網縱橫交錯,這給集中供暖主管網鋪設施工帶來很大難度。為避免對其他管網造成破壞,相對龐大的供暖主管需要和其他管網“躲貓貓”。施工單位克服困難,采取人工頂管施工作業,工人們一鏟一鏟地進行探索式挖掘,耗時20多天挖通70多米的地下管網通道。
“正常情況下一兩個星期就能把管道鋪設好,但這個地方相當復雜,城市建設中該有的地下管網這都有,施工難度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會漏水,一漏水就沒法施工,要么堵漏、排水,要么重新制訂方案,重新挖,導致這段的施工工期不得已延長了。”該施工段的現場施工人員告訴記者,他的通訊錄里最少有20個工地“水鬼”的電話號碼。
周口大道與文昌大道交會處,路面上是見證著周口發展的交通環島,路面下有洼沖溝的箱涵,車到這需要繞一下路面環島,同樣,地下管網來到這里也要繞一下才能順利通過。由于城市發展迅速,經過這個關鍵節點的地下管線也越來越多。雨污水管、高壓電纜、通訊電纜、天然氣管道等在此匯聚,相當“熱鬧”。龐大的供暖管道要想與這些管網“和平相處”,順利通過,必須放棄機器作業,采用人工的辦法,一锨一鏟、小心謹慎地進行探索式挖掘。
“探測儀只能探到地下5米的管線,我們的供暖管道需要避開洼沖溝,所以要埋在地下8.5米以下的位置,才能確保順利通過。”施工人員向記者解釋,8.5米以下,在周口這片三川交匯的土地上,意味著已經碰到了含水層,鋪設每一節管道都不容易。
經過20多天的鏖戰,該施工段的供暖管道基本鋪設完畢,這個“大個子”,擠過了身旁“小個頭”管網,已從洼沖溝底摸了出來。不久后,這里的路面將恢復原貌,再從此經過時,你一定能感受到供暖管道帶來的溫暖。
場景三
周口集中供暖首站:夾縫之中裝“心臟”
“我們這個地方的主要問題就是可供施工作業的區域非常小,大型吊機等施工設備無法進場作業……”11月28日,在位于商水縣的集中供暖系統首站,正在為集中供暖系統裝“心臟”的施工人員對記者說,他們要在電廠廠房與電廠冷卻塔之間的“夾縫”中把集中供暖系統的“心臟”準確無誤地安裝到位。
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電廠廠房與電廠冷卻塔之間約2000平方米的區域,是集中供暖首站的建設區域。20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場地的七分之二,足夠建兩三個比較漂亮的農家庭院,而要建一個可滿足3000萬平方米集中供暖需求的供暖系統首站,顯然地方有點狹小。“空間狹小,大型作業設備進不了場,為施工增加了難度。”施工人員說。
“一共2000平方米的地方,除去占地500平方米的供水站和1000平方米的集中供暖首站主體,基本上沒有空間了。”施工人員向記者介紹,為了盡早滿足居民供暖需求,使供暖首站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他們組織了150多名工人,三班倒,晝夜不停干,將本需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用不到半年的時間,高質量、高標準地建設好。
集中供暖首站是周口集中供暖“熱”的源頭,是整個集中供暖系統的“心臟”。“我們的集中供暖首站設計標準足以滿足周口市區、商水縣城區居民的用暖需求,4臺容積式換熱器和4臺熱循環泵相當于‘心臟’的‘心室’和‘心房’,為整個集中供暖系統提供源源不斷的熱量。”現場技術人員介紹,我市集中供暖采用的是綠色清潔的電廠發電的余熱,加熱不用火,用來自電廠約350℃的蒸汽,給處理過的軟水進行加熱,將所需軟水加熱至120℃左右流入主管網,再從主管網進入支管網,中途經過各級換熱站,用板式換熱器,將水溫控制在50℃左右。
“目前,集中供暖首站正通過電廠的加熱器進行供暖,可滿足商水主城區、周口市區200萬平方米供暖面積需求。”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眼下,集中供暖首站已開始對周口市區已完工的供暖主管網陸續開展沖洗、循環升溫等工作,為后續供暖運營做好準備。供暖首站設備全部安裝調試完成后,大約可滿足20萬戶家庭和多數機關單位冬季采暖需求。
一位參與我市集中供暖建設、具有多年施工經驗的資深專家感慨道:“在大城市搞這么大的市政工程起碼也得兩三年。周口在缺少前期規劃的前提下,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按時間節點強力推進工程進度,彰顯了周口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爭精神。”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