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靈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從豫東沈丘的一個農家小院里,傳出國學經典《千字文》的瑯瑯誦讀聲。
這是壬寅年的大年初一,萬家團圓的喜慶日子。吃餃子、拜大年、串親訪友,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
筆者慕名前往,欲一探究竟。院子里張燈結彩,歡聲笑語。這家的主人姓黃,57歲。黃先生一身唐裝,顯得特別精神。一家三代16口人,也全都身著唐裝,個個喜笑顏開、精神煥發。
和筆者一陣新春的問候后,黃先生高興地說:“你來得正好,給我們當裁判吧,我家正準備舉辦《千字文》朗誦比賽哩!”
黃先生是一名退伍軍人,在部隊服役6年。戰友們得知他是河南沈丘人,跟《千字文》作者周興嗣是老鄉,就常常讓他講一些有關《千字文》及河南沈丘的事兒。說實話,他當時對國學經典《千字文》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只能匆匆查閱相關資料,現學現賣。
“家喻戶曉的童蒙讀物《千字文》為南朝史學大家周興嗣編纂,是先哲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是由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這是黃先生講解中的一部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當他講解完畢時,戰友們竟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并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這讓他受寵若驚,同時也深感“壓力山大”。
“因為自己是周興嗣故里人,所以有責任、有義務宣傳推介《千字文》?!秉S先生鄭重地說。從那以后,閑暇時間,他就閱讀、朗誦《千字文》,并對其釋義進行琢磨和研究。久而久之,他能一口氣背誦全文。
退伍返鄉后,黃先生對《千字文》仍是情有獨鐘,曾多次拜訪沈丘縣《千字文》研究會的同志,當面請教,加深了對《千字文》的理解。同時,他還要求家人學習背誦《千字文》,每一字、每一句的釋義都要熟練掌握。
“年前,我們全家人就商定,要在大年初一舉辦一場誦讀比賽,過一個歡樂、祥和、別樣的幸福年。我和老伴還渴望有好的發揮,拿第一名呢!”說到這里,黃先生滿臉自豪,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
黃先生的大女兒黃靜靜在一所中學任教,她對國學經典《千字文》有著真切的體悟。她說,《千字文》是一本啟蒙讀物,包含了豐富的古代文化、歷史、哲學等知識?!半p減”政策讓教育回歸本質、回歸學校、回歸家庭。孩子們作業少了,課外讀書的時間就增多了,而朗誦《千字文》就成為孩子們減負后的“必修課”。
當日9時許,黃先生家的“誦讀比賽”正式開始了。祖孫三代共16人,每一代分為一組,進行背誦和釋義。根據背誦的節奏、完整度、釋義是否準確等綜合評分。因為加上了長輩對晚輩的感情分,最終,孫輩們獲得了最高分。
“我們獲勝了!我們是冠軍!”孩子們歡呼雀躍,紛紛向長輩們討要獎金——壓歲錢。當時,筆者身為臨時裁判,完全陶醉在一種極度亢奮的狀態。是啊,作為華夏子孫、周興嗣故里的一員,怎能不為此感到無比的榮耀和自豪呢!
走出黃先生的農家小院,筆者有感而發,很快整理出一篇新聞稿件,第一時間發往《光明日報》編輯部。后經編輯完善,題目定為《家里傳出瑯瑯誦讀聲》,在《光明日報》一版發表。
如今,在沈丘縣的每一個中小學校、機關企業,我們都能聽到耳熟能詳的《千字文》朗誦聲,沈丘人把學習、背誦、釋義《千字文》作為一種責任、義務和榮耀。許多文藝工作者,以誦讀、歌唱、書寫、繪畫、比賽等諸多方式,把《千字文》傳到千家萬戶,播種到一代代炎黃子孫的心田深處,迸發出強勁的向上力量。
金秋時節,丹桂飄香。壬寅年仲秋,沈丘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藝術報社等相關單位聯合舉辦了“周興嗣短篇文學作品”征稿活動,面對全球華人征稿。隨后,一篇篇飽含深情、溫馨四溢、活力向上的征文紛至沓來。無疑,這一活動的開展給人們帶來了一場饕餮大餐。
時光匆匆,一晃快兩年的時間了,黃先生農家小院里的比賽情景,仍讓筆者記憶猶新,那家喻戶曉的國學經典《千字文》的美妙誦讀聲,仍在我耳邊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