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部分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我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道路指引,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筑牢生態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突出位置,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當前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還存在差距,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壓力,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這需要我們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下,堅持“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從技術、制度、政策等多角度入手,不斷解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過程中涌現的新問題。
首先,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體現了良好生態環境在人民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關乎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因此,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優先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人民群眾創造宜居宜業的自然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綠色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堅持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營造良好生態文化氛圍,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人民群眾進行以增強綠色消費行為意識,提升綠色參與能力為主的宣傳與教育。政府可以起牽頭作用,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采取多樣化的宣傳方式,將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新規定、新要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出來。積極引導個人和企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不損壞生態利益。加大對環保民間組織的扶持力度,發揮其在社會上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努力使每一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踐行者、奉獻者。
其次,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為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在推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轉變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基礎性與戰略性支撐作用。一是利用科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節能環保技術、清潔技術,使企業生產方式實現“三高”向“三低”轉型。二是調整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廣泛開發清潔能源,提高能源使用率,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三是加強科技創新,為解決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研發先進高效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方法。四是運用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點領域提供綠色創新技術支持,以數字技術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正確利用科學技術,使科技不僅成為第一生產力,更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撐力,為人們提供更多更豐富物質資料的同時減輕人們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境界。
最后,堅持以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制度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為確保環保政策措施及綠色低碳技術的有效實施,應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堅持系統觀念,查找我國生態環境立法的薄弱環節,補齊短板,加強重點領域的針對性立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例如,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于2023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各級領導干部應心懷“國之大者”,樹立底線思維,樹立綠色的政績觀。對于只注重經濟利益而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個人或企業應及時通報批評處罰,要敢于較真碰硬,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此外,還應加強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執法能力。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對傳統現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下,探索出的一條符合自然客觀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道路。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始終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