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東
◎“厚德載物”典出《易經》,其原文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就是增加道德、學問、修養;“物”則是指萬物,既包括草木鳥獸又包括人類。“厚德載物”,意思就是指要擁有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博采眾長,這既是對大地承載萬物之德的描述,也是對崇高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踐行“厚德載物”精神需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實現。可以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道德水平,從而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根據“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老師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后,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觀眾們無不為張老師“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的先進事跡所感動,更為她“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所感動。
“厚德載物”典出《易經》,其原文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就是增加道德、學問、修養;“物”則是指萬物,既包括草木鳥獸又包括人類。“厚德載物”,意思就是指要擁有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博采眾長,這既是對大地承載萬物之德的描述,也是對崇高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
“厚德載物”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體現了古人對自身道德修養及人與社會、自然普遍和諧的追求,并積淀為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自古至今,“厚德載物”成為為人處世乃至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人們推崇的道德標準。
名垂青史的人物,大多是堅守“厚德載物”這一做人處世原則的。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曾國藩,留下名言:“厚德載物,治家興國。”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早年,他勤奮好學,才華橫溢,有著堅定的理想。走上仕途,他積極推行改革,減輕農民負擔,提倡勤政為民,帶領手下的官員為百姓謀福祉。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曾國藩從不氣餒,始終堅守初心,為國家盡心盡力。他的思想和行動為后人樹立了榜樣,也讓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厚德載物”仍是中華兒女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時代楷模”張富清老人就是這樣做的。他一生都秉承“厚德載物”理念,踐行“厚德載物”的做人原則。他作為西北野戰軍的突擊隊員,迎著槍林彈雨沖鋒在前,戰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戰斗英雄。他退伍轉業,在湖北來鳳縣的艱苦山區奉獻一生。他左腿截肢,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更為了讓子女“安心為黨和人民工作”,裝上假肢,頑強地站了起來。他96歲,仍然堅持學習,不愿被時代拋棄。張富清老人用行動彰顯了“厚德載物”的高尚品格,也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國勢之強由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之所以能書寫翻天覆地的壯麗史詩,正是因為我們國家在各個領域涌現出了像張桂梅、張富清這樣一生心系國家與人民的時代英雄,我們為擁有這樣的時代英雄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更應該以他們為榜樣,始終堅守“厚德載物”的高尚品格,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重任。
厚德載物,臻于至善。幾千年來,“厚德載物”塑造了中國人博大、寬厚、務實的精神風貌,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氣象。今天,“厚德載物”精神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與人關系上,體現為寬以待人、虛懷若谷;在人與自然關系上,體現為善待萬物、和諧共生;在人與國家、民族關系上,體現為無私奉獻、不懈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講話中引述“厚德載物”的典故,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概括提煉和傳承發展,也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指引和精神支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踐行“厚德載物”精神需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實現。可以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道德水平,從而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同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多關注身邊的人,關愛他們,協助他們解決問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每個中華兒女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時刻傳承和弘揚“厚德載物”的文化傳統,自覺擔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