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會館文化溯源
□記者 喬小納
周口三川交匯,自明朝逐波興埠,因水而生,因商而榮。
在明清商人團體中,晉商、贛商、徽商在全國各地都建有商業會館,其中由安徽、江南旅周商人共同創辦的江南會館鼎盛一時。如今,在周口市博物館存放的一塊石碑,就是江南會館這一民間自治組織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的見證。
“碑示章程,上下溜夫頭膽敢不遵,一經查出或被告發,定將夫頭責革,決不寬貸,勿謂言之不預也”。這句“霸氣”的話語來自清代《嚴禁溜夫訛索客船事告示碑》。據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介紹,這塊碑刻的內容是“江南太湖監生胡茂林呈稱稟情”。據碑刻內容顯示,當時太湖縣客船經過項城、淮寧(今淮陽區)交界處竇門一帶,經常被當地管理水運的基層小吏勒索。隨后,此事通過太湖監生胡茂林反映到了陳州府知府那里,陳州府知府便責成淮寧、項城二縣官員實地調查,弄清事情原委,制定管理章程,明確收費價格,嚴禁訛詐勒索過往客船,否則嚴懲不貸。
2008年夏,家住周口市川匯區沙潁河北岸陳州清真寺附近的李先生,因家中辦喪事急需一塊墓碑,于是便想到了自家大門下用于“踏腳石”的碑刻。隨后,李先生就把這塊碑刻送到了大慶路與建設路交叉口附近中原國際商貿城的一家碑刻店,要求將這塊碑刻稍加改造,磨去原有碑文,翻刻成一塊新墓碑。看到李先生送來的碑刻,店主段清海認為此碑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就制作了一塊新碑,換下了此塊舊碑,并于2012年10月將此碑捐贈給周口市博物館。“這塊碑刻是在江南會館舊址附近發現的,所載內容與江南客商有關,故推測該碑應立于周口江南會館。”周建山說。
據史料記載,江南會館又稱安徽會館,是由安徽、江南旅周商人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地址在如今周口中心城區的慶豐路上。該館占地約15畝,館內建有戲樓、大殿、拜殿和東西廊坊;門前建有一高大照壁,長12米、高6米,上面雕刻有二龍戲珠和各種花鳥圖案,工藝精湛。由于大殿內有關羽塑像,當時群眾稱其“草關帝廟”“曹關帝廟”或“糟關帝廟”,原因有三:一是大殿為草頂,故名“草關帝廟”;二是建廟時曹姓捐款最多,故名“曹關帝廟”;三是廟前為牲畜市場,牲畜業商人常在廟中議事,被他們帶頭叫“槽關帝廟”。20世紀50年代初,江南會館被原周口市酒廠(今祥龍四五酒業有限公司,又稱四五酒廠)占用。后來,原周口市酒廠擴建廠房,將江南會館里的建筑全部拆除。
碑名為《嚴禁溜夫訛索客船事告示碑》的碑刻為青石質,首身一石,高120厘米、寬40厘米、厚8厘米,兩面刻,均為陰文楷書。《嚴禁溜夫訛索客船事告示碑》碑陽為清同治八年四月十六日淮沈項分縣孫縣丞頒布的《嚴禁溜夫訛索客船事告示》,碑陰為附刻的清嘉慶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陳州府李知府頒布的《嚴禁溜夫訛索客船事章程》。雖然江南會館已蕩然無存,但留下的這塊石碑體現出了明清會館除體現經濟實力外,還具備民間自治組織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是周口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見證。
在周口市博物館,除了那塊石碑,保存下江南會館痕跡的還有一塊長26厘米、寬17.5厘米、厚8厘米的青磚,上面刻著“江南會館”4個字。“這塊青磚是2013年6月在四五酒廠附近江南會館舊址上采集到的,分量重、質量好,是徽商建造會館時特別定制燒造的。當時,只有實力比較雄厚的商人群體在建造大型會館時,才會選擇這種帶有銘文的特制磚進行建造。”周建山介紹道。
一塊碑,一塊磚,江南會館留下的痕跡告訴世人往事并不如煙。歲回律轉,承古啟新,如今周口的營商環境有目共睹,周商大會已舉辦3屆,“三川十館·春會”開幕在即。繼承會館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現代商會組織力量,周口將放開心胸和視野,再現輝煌未來!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