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琬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持續改進作風,落實“四下基層”,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抓好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筆者認為,“四下基層”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金鑰匙”,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悟“四下基層”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走入基層、融入百姓,下到“點子”上,解決好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到理論宣傳薄弱點,把政策送到“房前屋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要通俗化、大眾化,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要把握了解基層群眾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點,搞明白“群眾想聽什么”“百姓關注什么”,下足功夫將“冰冷生硬”的理論轉化為接地氣的“美妙聲音”“有趣畫面”,用鄉土俚語講好新時代故事,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要立足基層實際情況,深入田間地頭、村頭巷尾、房前屋后,主動貼近群眾,始終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交心,話農事、聊家常,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把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講清、講透、講活,解開群眾思想上的“扣子”,讓黨的方針政策“潤物無聲”,讓人民群眾衷心擁護、自覺踐行黨的正確主張。
下到問題困難隱蔽點,把調研放到“背陰胡同”。調查研究下基層應堅持問題導向,揣上問題把調研重心放到隱藏著群眾急難愁盼、尚未解決頑癥瘴疾的“背陰胡同”那里。在跟群眾拉家常、訴衷腸的過程中理清民生痛點、難點、堵點,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下基層調研要多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不設置路線、不吃預設“菜單”,走出機關、撲下身子,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以蹲點調研、走訪調研等方式,訪企業、入村社、進田間,做好蹲點手記、民生日記,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建言獻策,從群眾智慧中汲取力量,尋求破解難題的“源頭活水”,把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促發展、惠民生的實招,讓“背陰胡同”亮起來。
下到群眾意見集中點,把信訪做到“群眾心坎”。信訪接待下基層要變“坐診”為“出診”,化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面對面傾聽群眾訴求,心貼心感受群眾困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群眾考慮,依法依規、用心用情解決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堅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所有的信訪案件發現在基層、化解在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自己當成群眾身邊的貼心人、知心人、守護人,不打官腔、不踢皮球,群眾合理訴求要及時回應、妥善處置,對不符合相關政策的訴求,要耐心解釋、給予疏導。堅持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做到預防在前、發現在早、化解在小,把信訪工作轉化為暖民心之舉。
下到民生實事聚焦點,把辦公桌搬到基層一線。現場辦公下基層應秉持務實作風,聚焦農業、教育、住房、醫療等群眾最關心、最關切的問題,把辦公室從機關大院挪到田間地頭,在群眾門口搭起服務窗口。要堅持用好“一線工作法”,能現場解決的立刻行動,不能現場解決的要積極主動想辦法,理清問題臺賬、協調相關部門,推動問題盡快解決,做到案不積卷。要樹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為民造福的正確政績觀,傾聽群眾的愿望呼聲,體會百姓的安危冷暖,少講空話、多干實事,建立定期研究解決基層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的機制,對攸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作者單位:鄲城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