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康:
□人民日報記者 畢京津
“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室外寒氣逼人,屋內暖意融融。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委網信辦會議室,該縣黨的二十大宣講團成員張曼正在宣講《半條棉被的故事》,令數十名觀眾熱淚盈眶。他們紛紛表示:“太溫暖了!”“這就是軍民魚水情深、唇齒相依的深情厚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銘記歷史、努力工作,不斷推動太康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縣廣大人民群眾心中落地生根,太康縣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創新宣講方式,成立了1個宣講團和12個行業宣講小縱隊,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機關校園、鄉村(社區)廣場等,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進千家萬戶。
一場雪雨過后,太康的天氣更加寒冷,記者走進太康縣文廣旅局一樓會議室,一場由大學生組成的黨的二十大精神專場宣講會正在舉行。屋內,百余名干部職工圍坐一起,認真聆聽,不時傳出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
“我黨召開二十大,神州萬里起金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為民造福保障民生……”正在臺上利用道情戲曲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是河南大學戲曲表演學院大三學生侯真珍和張宇等人。
太康道情又稱漁鼓戲,歷史悠久,源于春秋時代,屬全國稀有劇種,其唱腔或嫵媚柔情,或俏麗活潑,或歡快激越,以聲腔塑造人物,擅長敘事抒情,表現家長里短、民間俚俗,充滿鄉土氣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至今,在豫東南、皖西北一帶仍流傳著“寧愿少鋤二畝地,也要聽聽道情戲”和“寧可面發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的順口溜。
1992年,太康道情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大賽,榮獲八項金獎,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6年,“太康道情”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寒假期間,侯真珍和張宇在太康縣委宣傳部的組織下,和多名大學生組成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團,深入各個機關、社區廣場,通過快板、戲曲、小品等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由于內容鮮活、形式新穎,群眾愛聽愛看,每到一處都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
太康是一個勞務大縣,每年在企業務工人員多達數十萬人。為讓務工人員準確完整全面把握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樹立發展信心,宣講團還不斷深入每個企業生產車間、項目施工現場開展宣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從黨的二十大的重要意義、如何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方面深入淺出地為大家進行宣講,鮮活的案例和群眾化的語言,讓務工人員聽了紛紛大呼“過癮”。“宣講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聽后意猶未盡,提高了我們務工人員積極投身企業建設的信心!”周口韓科熱力鍋爐有限公司員工王可說。
除了到企業宣講,不少鄉村(社區)、學校也留下了宣傳團成員忙碌宣講的身影。在鄉村(社區)宣講時,太康縣委宣傳部十分注重吸收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業技術人員等加入宣講團,用大白話講述身邊的致富故事、移風易俗、種植養殖技術和創業點子等,讓理論宣講更入人心。
而在學校,宣講團則結合學校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用學生身邊可知可感的生動事例和典型人物,以鮮活的語言、真摯的感情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幫助廣大師生深刻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樹立遠大理想,爭做強國少年。一幕幕宣講畫面在太康縣各個中小學校掀起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熱潮”。“宣講‘接地氣’,讓我們師生聽了精神更加振奮。”太康縣一高附屬學校教師楊振威回憶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太康縣已舉辦相關宣講活動1600多場次,覆蓋受眾20.2萬余人次;專欄圖文展示、宣講微視頻展播900多條(篇),瀏覽量達60萬人次;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報道100余篇,推動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廣大群眾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原載于2024年2月26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河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