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工作紀實
策劃 盧琪珍
記者 高洪馳 通訊員 李春陽 程文濤 文/圖
核心提示
近年來,沈丘縣以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為目標,持續完善“建、管、養、運”四位一體的農村公路交通體系,著力構建“建養并重、安全暢通、運營高效”發展格局,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和堅實保障。截至目前,該縣鄉鎮通二級公路、建制村通三級公路、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占比均達100%。2020年,沈丘縣獲得河南省“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榮譽稱號。
堅持高品質建設
堅持高品質建設。沈丘縣出臺《沈丘縣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實施方案》《沈丘縣“全域路網”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將全縣22個鄉鎮(街道)、578個行政村(社區)串聯互通,構建以高速公路為框架,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次骨架,以通村公路為支線的公路網絡。實施路網暢通工程。該縣近兩年投入資金25.56億元,提升改造和諧路、長安東路、吉祥路3條出城道路及槐劉路、紙洪路等縣域主要道路13條共400余公里,改造道路危橋88座,人均公路密度為34.8公里/萬人,超過全省平均水平30余個百分點。嚴把施工道路驗收標準。該縣實行建設、施工、監理、設計四方協作模式,對新修建和提升改造道路,全面落實質量監督、監理和交竣工驗收制度,確保施工全過程均在質量監控之下。2023年,該縣3條農村公路被評為省級“美麗農村路”。該縣將“四好農村路”打造與“全域路網、全域水網、全域林網”建設嵌合推進,融合開展“三邊四化五美”行動、“一村萬樹”行動、國土綠化行動等,近兩年累計栽種國槐、白蠟、楸樹等樹種360余萬棵,“一路一樹、一路一景”生態景觀初步形成。
堅持高品質管理
堅持高品質管理。沈丘縣建立縣、鄉、村三級公路“路長”管理機制,落實“路長”聯席會議、巡查考核、專管員招募培訓等制度,設立“路長”750余名,設置“路長”公示牌1000余塊,出臺農村公路“路長制”考核辦法,明確“路長制”考核標準,夯實“路長”管理責任,以“路長制”促進“路長治”。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該縣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養護資金保障機制,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發放道路養護資金,用于獎勵鄉鎮、行政村購買社會化服務,推進道路管理養護工作常態化。建立健全監管體系。該縣將農村公路大數據監管納入沈丘縣智治平臺,實時監控重要節點交通運行狀況,實時監管道路安全隱患、路域環境、養護作業,通過“網格通”APP及時派單處理,大幅提高農村公路管養效率。建立“公安交警+交通執法”聯合執法工作機制。該縣開展涉路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沿線環境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加大道路超限超載治理力度,消除道路風險隱患。目前,該縣農村公路優良路率達83.7%,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堅持高品質養護
堅持高品質養護。沈丘縣實施專兼結合養護模式,構建“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三級養護管理體系。該縣建立3個中心管護站,成立一支由400余名專業管護人員組成的隊伍,對全縣道路進行巡邏檢查,確保農村公路養護率達100%。各鄉鎮建立護路員隊伍,實行“月檢查、季評比、年總結”養護運行機制,細化壓實網格化管理責任。各行政村推行日常養護和養護工程、專業養護和群眾養護相結合的“2+2”管養模式,以春季突擊、夏季防汛、秋季競賽、冬季預防等活動為抓手,鞏固提升農村公路路容路況,實現“有路必養,養必到位”。2023年,該縣累計修補道路裂縫1.9萬延米、路面坑槽2630平方米,劃定道路標線2880平方米。該縣每年聘請第三方單位對全域農路、農橋進行全面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科學合理地安排農村公路大中修等養護項目,基本解決“暢返不暢”“油返砂”等問題。2023年,在全省普通國省道路面技術狀況評定中,該縣由全省第109名躍居至第58名,凈升51個位次,路面病害有效修復率位居全省第19位、周口市第一位。
堅持高品質運營
堅持高品質運營。沈丘縣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為抓手,開通省、市、縣、鄉際班線85條,實現所有行政村兩公里范圍之內通車率達100%。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物流體系一體化打造,全縣累計建成縣級電商物流園1個、鄉鎮綜合服務站19個、村級綜合服務點572個,“一點多能”“多站合一”的商品流通網絡已經形成。該縣在全域鎮村綜合服務站、點建設完成的基礎上,對接郵政、“三通一達”等11家物流企業,建成縣域進口冷鏈食品監管總倉1座、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13座,開通客貨郵合作路線4條,實現郵政與民營快遞“統倉共配、多網融合”。2023年,全縣完成訂單5萬單次,攬收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66.4%,投遞快遞量同比增長38%,配送效率提高30%,物流體系建設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該縣將“公路+”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將重點產業園區、研學基地、文旅路線等串線成環,沿線新發展企業及農業種植、養殖基地1400余個,打造槐山羊、供港蔬菜、艾草等農業產業園41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催化劑”。該縣深挖鄉村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探索“四好農村路+旅游”融合運作模式,打造工業、鄉村、農耕、研學4條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23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99元,同比增長7.7%,578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達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