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艷華 通訊員 馬曉明) 今年4月,我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為抓手,多措并舉開展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充分展示我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舉措、新成就,為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奮力譜寫新篇章。
我市有漢、回、滿、蒙古、維吾爾等34個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20.62萬人。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做好民族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統籌推進、高位推動,先后下發《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建立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市委組織部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納入各級黨委政府中心組理論學習內容,納入各級黨校培訓課程,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錘煉黨性強素質”活動。兩年來,我市共培訓村黨支部書記10320人次、駐村第一書記3606人次、專門負責民族宗教工作的鄉鎮干部1357人次,發放宣傳學習材料2萬余份,打造出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確保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到基層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市圍繞“道德名城 魅力周口”目標定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以舉辦第九屆全省民族運動會為契機,充分運用聲、屏、報、網、端、微等手段開展宣傳,推出《團結花開沙潁河畔》《持續推動民族體育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繁榮發展》等新聞稿件1800余篇(條),同步刊發的表現各族群眾面對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新聞稿件《一萬個馕,九千里路》榮獲中國新聞獎。舉辦全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果展,通過圖片展板、書畫藝術作品等,全面展示我市民族工作務實舉措和成果亮點,受到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在城市規劃和設計群眾休閑娛樂場所過程中,建設一批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教育長廊、文化廣場、成果展室,樹立和突出周口文化符號和形象,使各族群眾在文化滋潤中不斷增進認同感;利用吉鴻昌將軍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在全市各類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堅持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思政課,增強師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市堅持把建立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有效抓手,推動各民族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②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