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蘇彥
近幾年,搭乘職業教育發展的快車道,周口民辦職業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呈現強勁勢頭,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發掘周口民辦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探求周口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才能更好推動當地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周口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
在全省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大背景下,周口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2021年,周口民辦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若干所,民辦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僅1所。2021年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招生人數較上一年增長662人,僅占河南省高職高專招生總數的0.83%,民辦高等職業本科教育仍然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與全國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相比,周口在人口基數大、教育資源匱乏、經濟發展落后的市情下奮勇直追,一步步趕在了河南省很多地市乃至全國其他省份前面,實屬不易。
周口民辦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重要性認識不夠。社會普遍沒有認識到民辦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正統教育”的意識根深蒂固,民眾普遍只接受普通教育和公辦職業院校,而把民辦職業教育拒之門外。在教育系統內部,也存在重普通教育和公辦職業院校、輕民辦職業教育的認識。再加上,高考錄取過程中把職業院校放在最后一個批次。因此,社會普遍認為民辦職業院校地位低。企業在進行招聘時,優先選擇公辦院校的學生,而民辦職業院校出身的學生就失去了競爭優勢。
專業特色不明顯。從整體上看,河南省民辦職業院校特色建設還不夠鮮明,在專業設置、結構搭建、育人模式等方面還有照搬公辦學校的跡象,同質化程度很高。全省民辦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冷熱不均情況十分明顯,有些專業設置過熱,重復率較高,而有些專業開設的太少,急需增設。周口民辦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目前周口民辦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充分整合了政府、企業、公辦學校及其他社會力量。以“國家帶頭領導,政府統籌規劃,全民共同參與”的方式管理,推進民辦職業院校與企業“產學研”全面合作,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只是空架子,僅僅停留在合同層面,并沒有實質性地開展工作。
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周口各民辦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教授理論課,實踐能力相對較差,很少有機會進入一線企業內部參觀學習。近幾年,很多民辦職業院校開始嘗試從校外聘請企業技術能手、臨床一線醫生等到學校教學,但依然滿足不了目前的師資需求。
學生就業矛盾突出。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極不適應新形勢下社會所需,民辦職業學校普遍存在教學設備簡陋落后、實驗實訓課程不足的情況,學生所學技能遠遠跟不上外面行業變化,導致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一些高職院校只教學生相應的專業技能,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導致學生在校期間所學與后期實際工作需求脫節,很難適應崗位要求。
促進周口民辦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措施
提升形象,增強社會認同感。政府要發揮積極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大力宣傳民辦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將近年來辦得好的民辦職業院校及其成功經驗在全社會加以推廣,推動民辦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民辦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看到職業教育的優勢,自覺主動選擇職業教育。
強化專業特色,融合區域經濟發展。專業安排應以職業分析為基礎進行合理的設置,判斷職業教育是否滿足社會需要,要看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是否與生產結構、經濟發展變化相適應。專業設置不僅應滿足相當長時間內職業發展的需求、行業內企業的生產要求,還應適用于較寬的職業領域。可以整合全市有利教育資源,推動各職業學校之間“校校聯合”。對于擁有不同優勢專業的院校,可以采取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策略,優化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配置。
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加大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力度,積極探索訂單教育模式。政府要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和學校,在高校附近設置產業園區,將教學培訓點設置在產業園內,以“校中廠”“廠中校”的方式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學,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另外,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企業和學校的情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設置專業課程,共同組建教學隊伍,共同培養學生。
加大師資培育力度,優化“雙師型”建設。長期以來民辦職業院校師資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教師結構不合理,生師比超標,教師實踐經驗有待提高等。針對這些狀況,民辦職業院校應積極釆取措施,提高在職教師待遇,優化一線教師結構,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組建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為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學用接軌,緩解就業矛盾。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加強新增畢業生和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要推進各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形成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碩士的通道,構建全民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人人皆可學、處處都能學,幫助更多勞動者實現技能擴就業、技能添增收、技能可致富。要加快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為各類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成才和終身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