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許蘇培
美國政府14日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征關稅。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新一輪加征關稅看似來勢洶洶,但就像美國此前推行的保護主義政策,隨著對華加征關稅的“回旋鏢效應”逐漸顯現,受傷最深的還是美國消費者、美國產業發展本身以及全球綠色轉型進程。
對中國的優勢產業掄起“關稅大棒”,是美國近期對華發起“產能過剩”攻勢中的最新一環,本質仍是實行貿易保護,破壞世貿規則,打壓中國經濟。但是考慮到前期對華貿易壁壘的存量累積效應,加之中國當前出口到美國市場的相關產品數量有限,新關稅即便真的落地,其中的大部分也只是加了個“寂寞”。“看起來是對最重要競爭對手的大膽打擊,但實際上幾乎不會削弱中國經濟的增長。”新加坡《聯合早報》如此評價。
在大選背景下,美國政府的加稅舉措無非只是“政治秀”。英國《金融時報》刊文稱,近幾個月來,拜登采取多項行動試圖讓搖擺州的工會成員相信他將保護就業,然而這樣的舉措毫無新意。
加征關稅這種保護主義的老套手段,對于美國本土產業發展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只會損害其相關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關稅和怯懦正讓美國汽車制造商陷入絕境”,彭博社專欄作家戴維·菲克林以此為題撰寫專欄文章,狠批美國車企安于現狀,面對電氣化轉型這一“世紀變革”時“令人吃驚地喪失了勇氣”。“就像孤島上的小鳥一樣,美國的汽車制造商正在‘演化’,以適應一個奇怪的宜人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他們可以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變得又大又臃腫,然后漸漸失去飛行能力。”菲克林說。
美國可能希望借加征關稅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優勢,但這只是一廂情愿。中國新能源產品暢銷全球,相關投資廣受歡迎,憑借技術和價格上的比較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在全球市場依然走出向上曲線。據榮鼎咨詢公司統計,2023年歐洲再次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相關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地。在巴西,今年前四個月,中國汽車制造商銷售了4.8萬輛新車,是去年同期的8倍。同時,巴西正努力吸引中國汽車產業落地,以創造廣泛的就業機會。可見,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讓全球受益,參與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有沒有可能,我們只是在這些領域被中國打敗了?”近日,一名美國電臺節目主持人向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發出“靈魂拷問”。聽到耶倫給出“中國企業獲得了政府大量補貼導致競爭環境不公平”的“標準答案”,主持人以美國芯片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為例質疑美國“可能提供更多補貼”時,耶倫不得不承認,美國政府對清潔能源等重要戰略領域提供補貼,因為這對美國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性”。
對于耶倫的“雙標”,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在社交媒體上一語道破天機:“翻譯一下:我們會用補貼支持美國工業,因為這是戰略性的,但當別人這么做時,那就是不公平競爭。”
事實證明,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保護主義措施無一例外只是“回旋鏢”式的自傷游戲。美國曾對本土鋼鐵行業大行保護主義措施,未能阻止其就業崗位減少、競爭力與市場份額下降;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卻導致美國通脹高企,消費者苦不堪言……如今,美國對中國優勢產業加征關稅,只會帶來反噬效應。阿聯酋《國家報》刊文稱,美國對華新能源限制措施將推升通脹、拖累其經濟增長、阻礙其脫碳進程,并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割裂。
回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上半程電動化,還是下半程智能化,距離傳統意義上的燃油車都已大步前進,取得了“顛覆式創新”。事實證明,在一波又一波的產業革新浪潮中,鼓勵自主創新、擁抱開放合作、堅持長期主義的國家都有機會踏浪前行。拖住別人的腳步,并不能讓自己跑得更快更遠。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