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三夏”時節是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的階段。每年這個時候,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會投入人力和物力,為基層群眾提供各類服務,以確保“三夏”生產順利進行。“兩情相悅”的有用服務,毫無疑問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但是,也確需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三夏”服務忽視了農民的實際需求和意愿,不但未能真正發揮作用,反而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
有的服務團隊本身就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無法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有的單位服務方式過于僵化,不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還有的服務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導致服務效果不佳,甚至損害農民的利益。原本把大型收割機合理分配在不同地塊才能提高作業效率,有的媒體為了拍攝所謂的“大場面”,生生地要組織十幾臺農機在一個地塊扎堆收割。有的單位服務“三農”本不是強項,卻要牽強附會地到基層刷一刷存在感,讓群眾配合打卡拍照。這種一廂情愿的服務,自己就能預判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怎么可能不引起農民群眾的反感?
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這種無效服務的后果就是,農民群眾浪費了時間、分了心卻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因此,哪怕是無意的打擾,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醒。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進“三夏”服務,使其真正成為助農力量而非障礙。筆者以為,提供服務的部門應該設身處地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確保服務內容與農民需求相匹配。相關單位應該加強對“三夏”服務的監管力度,確保服務提供者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能力。同時,應建立健全服務評價機制,對服務項目必要性和服務質量進行評估和反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和改進。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