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卿
我上高中時,母親特意到淮陽給人祖爺燒過香,磕過頭,許了愿,買了壓縮饃,希望我能考上大學。我也因此第一次知道了太昊陵。當時,對于出身農村又拄著雙拐的我而言,大學仿佛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幸運的是,我竟奇跡般地考上了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周口,又機緣巧合被單位外派到淮陽協助做太昊陵廟會管理工作。工作期間,我有幸了解、熟知了太昊陵許許多多的歷史傳說和傳奇。
淮陽太昊陵是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從歷史的角度講,有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陽之說。太昊陵占地875畝,建造風格也比較皇家化,顯得十分莊嚴、富麗堂皇,迄今為止,能與之媲美的陵墓寥寥無幾,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是我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建筑的孤例。它整個建筑群的布局和命名均依帝王規制和伏羲氏先天八卦之哲理。諸多建筑分列在750米長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等。如果把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望到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稱“十門相照”。伏羲陵高達數丈,周長200米,氣勢雄偉,肅然聳立,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享有“羲陵岳峙”的美譽。
早在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部落從成紀(今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水草豐茂的宛丘(今河南淮陽) 擇水而居。他畫八卦、作甲歷、定四時、結網罟、興漁獵、養犧牲,部族很快繁榮強盛起來,其他填不飽肚子分別以蛇、鹿、豬、狗等為圖騰的部落,紛紛慕名投靠,于是出現了萬邦來歸的局面。相傳,伏羲成為華夏各部落首領后,定姓氏、制嫁娶、造書契、興禮樂、飾武功、統四海,開辟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創下無數人類奇跡,成為德冠百王的一代圣帝,被中華民族推崇為人文始祖。他取蛇身、鱷頭、鹿角、虎眼、鯉鱗、蜥腿、鷹爪、鯊尾、鯨須諸形象,創建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象征中華民族主體血脈的匯聚。龍也成為中華文化最富有魅力的形象,華夏兒女“龍的傳人”也由此而來。今天的淮陽被尊稱為“龍都”,成為當之無愧探尋龍文化、追溯龍圖騰的源頭。
太昊陵因年代久遠,廟貌漸毀,曾經多次被修繕,其中被完整大修的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傳說在他起兵抗元時,一日戰敗,被元兵追殺,逃到太昊陵伏羲廟中禱告說:“如果人祖爺能佑我無事,今后一旦得了天下,便按照皇宮的規格為您建廟,讓后代子孫敬仰您!”他話音剛落,幾只蜘蛛飛快地在廟門結起了網。元兵追來,一看廟門被蜘蛛網所封,認為長久無人進入,便追向他處,于是他逃得一劫。此后,朱元璋果真得了天下,便實踐了諾言,派開國元勛徐達前往陳州仿照南京明皇宮重修了廟宇,即現在的太昊陵。明洪武四年朱元璋親自撰寫祭文到太昊陵致祭,并定陳州伏羲陵為全國祭祀伏羲的專祀地,其他祭祀地一律取消。據傳,他還親自在太昊陵門前種下了一棵槐樹。如今,這棵享受國家一級保護的槐樹沐浴了600多年風風雨雨,樹身破裂多半,雖然僅剩樹皮,卻虬枝蒼勁,每到春天郁郁蔥蔥,堅強地站在太昊陵門前,默默地看著這太平盛世。
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到太昊陵拜祭者絡繹不絕,留下了御祭碑、題詞碑、重修碑、功德碑等,統稱“伏羲碑林”。碑林 “銜蔡水,倚羲陵,寓八卦,合五行。羲皇巍巍,山岳為碑,羲陵巍巍,碑林作歌。后人來此讀碑,感念羲皇之余,亦當追憶斯世碑林興建之德”。太昊陵內還有兩處碑刻值得欣賞:一處是伏羲陵墓前的“汗巾碑”。據說,當時重修陵廟,負責修繕的士紳聽說著名書法家蘇東坡來看望在陳州任職的弟弟蘇轍,就想請他為伏羲陵墓書碑。蘇東坡當時碰巧有事外出,蘇小妹來到書房,見到求字信,一時興起就用隨身所用的汗巾代蘇東坡題寫了“太昊伏羲氏之莫”七個大字。蘇東坡回來見了,很惋惜蘇小妹把“墓”錯寫成“莫”,蘇小妹笑著說:“伏羲氏是人祖爺,整個大地都是他的呀!”蘇東坡茅塞頓開,連連稱贊碑字的神奇和她的智慧。因為時間實在是太久遠了,墓碑上的文字經過近千年的風吹日曬已經被風化得模糊不清了,但無論怎么樣,都無法風化掉我們對伏羲氏的敬仰之情。另一處是鑲嵌在太昊陵岳忠武祠(岳飛觀)西墻上一代愛國名將岳飛手書真跡《前、后出師表》的碑刻。仔細端詳,該碑刻筆墨揮毫氣貫首尾,縱橫捭闔的字里行間讓人不禁聯想起岳飛“光復中原”的氣魄雄姿和“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金戈鐵馬的一代英豪岳飛在歷史的長河中雖已走遠,其遺風余烈,千百年后,依然被銘記和懷念。這些分布于陵園、碑林等處的諸多歷代名家碑刻是中華文明風雨滄桑的歷史見證,這些布滿斑駁歲月痕跡的碑刻銘文,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們各領風騷,相映生輝,或溫潤雋秀,或磅礴大氣,或酣暢淋漓,或蒼勁挺拔,給太昊陵增添了濃濃的文脈氣息和墨香雅韻,不但奠定了“天下第一陵”的崇高地位,也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好載體。
淮陽有千年不死的神草,說的就是太昊陵后面蓍草園里的蓍草。該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稀有植物,羽狀互生葉,形似艾草,莖圓象天,德圓而神。概因《易緯·乾鑿度》引古《經》說:“蓍生地,一百歲方生四十九莖,足承天地數,五百歲形漸干實,七百歲無枝葉也,九百歲色紫如鐵色,一千歲上有紫氣,下有靈龍神龜伏于下。”傳說,人祖伏羲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取草莖擺成八卦的造型,創下了先天八卦,又稱“揲蓍畫卦”。蓍草據說上通天,下連地,在這里生長了幾千年,迭代更新,永久不衰。《博物志》說:“蓍穢而三百莖,故知吉兇?!陛椴莸那o有八棱,草梗很硬,是占卜之物,被世人稱為神草。后人通天問卦,占卜推演,必用蓍草,蓍草占卦,唯太昊陵出產的最為正宗和靈驗。據說只有出圣人的地方才會長出蓍草,目前全國只有淮陽太昊陵、山東曲阜孔廟、山西太原晉祠三處長出了蓍草,其他地方非常罕見,也極難成活,太昊陵生長的蓍草最為葳蕤茂盛。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來朝拜人祖的官員在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淮陽的八景之一 “蓍草春榮”。如今,蓍草園四周的圍欄上被來自四面八方祭拜的民眾系滿了紅色的祈福帶、許愿牌和同心鎖,祈愿家庭和和美美,事業蒸蒸日上,人間風調雨順,祖國繁榮昌盛。
陵內不只有關于建筑的傳說故事,還有一些樹木的傳奇令人們嘆為觀止。伏羲陵西側有一棵宋代柏樹,20世紀70年代其樹干中間突然長出了一棵不同科屬的南方樹種檀樹,因其生長較柏樹快,現在已長成大樹,郁郁蔥蔥的,形成了奇異的“柏抱檀”現象,也有了“柏抱檀,打得糧食吃不完”的諺語。這棵樹不僅富有自然景觀的美感,也使得太昊陵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人文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和朝拜。太昊陵前有一棵千年古柏,在樹身上長出一只酷似人耳朵的“神耳”,民間傳說是人祖伏羲留在世間傾聽民聲心聲的耳朵,只有一只,只進不出,十分靈驗,每天都有大量的信男善女在“耳朵”邊訴說心愿。耳柏不僅是太昊陵的一道奇特景觀,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太昊陵還有一處占地3.6萬平方米的獨秀園,它是全國唯一以松柏造型藝術為特色的剪枝公園,各種樹木造型千姿百態、絢麗多姿,既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宏闊氣勢,也有江南私家園林的婉約多姿,被海內外游客及園林專家譽為“天下奇觀”。園內有兩棵奇樹。一棵是“連理枝”,由兩棵粗壯的梧桐樹的樹枝自然生長連成了一體,向人們呈現了白居易的詩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現實景觀,已成為人們表達愛情牽手合影留念的網紅打卡地。另一個是“萬姓同根樹”,該樹在1962年夏曾被狂風刮斷,之后主干周圍便生出無數長勢特別茂盛、綿延向四周伸展的小枝干。神奇的是,這些新生的枝干不多不少正好是56枝。該樹生長在充滿靈氣的太昊陵,根系蒼勁,枝繁葉茂,有56個主枝,分枝上萬,正象征了華夏56個民族和萬千姓氏,也正好印證了“萬姓同根,根在羲皇”之說。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始終香火鼎盛,歷久不衰。太昊陵廟會是中國最古老、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參會人數最多的民間廟會,“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數千萬人涌向太昊陵朝圣,每月農歷初一、十五也均有盛大祭祀活動,游客人數日達數萬。廟會期間,還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傳統民俗娛樂和售賣活動,頌揚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擔經挑、千年樂器古塤秀、民間社火跑旱船等節目精彩紛呈,蘊含摶土造人神話的泥泥狗、紀念女媧繁衍人類的布老虎、傳言小孩吃了考大學的壓縮饃等特色商品琳瑯滿目,吸引著大批游客觀看和購買。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3月22日(農歷二月十五),廟會的參與人數高達82.56萬人,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確定為“單日參與人數最多的廟會”?;搓柖嗄陙聿粩嗳诤衔穆冒l展戰略,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區于2024年被確定為國家5A級景區。如今的淮陽,文化繁榮,旅游興旺,承載“人之祖、史之初、國之根、文之源”的太昊陵也必將光耀周口,出圈河南,走向中國,邁向世界。
陵依舊,喻示著華夏民族人文的原點,廟故我,盛裝著人們不盡的膜拜之情。我站在太昊陵前的中軸線上,尋根問祖,撫今追昔,千年風雨,滄桑巨變,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來,今生無悔生華夏,國泰民安享太平。
太昊陵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傳奇千萬年,它是人民的,是世界的,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