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
□記者 張志新
8月14日上午,在項城市丁集鎮東街行政村活動室,該村黨支部書記劉俊華正伏在桌子上忙碌著。
“忙啥呢?”“忙著算賬!”他向記者細說這兩年村合作社的收入、分紅情況,話語間滿是自豪。
“2021年9月,我們村開始實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村508畝土地全部入股。2022年,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喜獲豐收,合作社年純收入60.9萬元,光土地分紅就有21.3萬元。2023年,雖受天氣影響,但合作社也盈利近20萬元,入股村民都享受到了二次分紅。”劉俊華笑著說,“今年小麥收成也不錯,我們正在算賬,到時候大家的分紅一定不少。”
丁集鎮東街行政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種植,走出了“土地集約經營型”的路子。這也是項城市探索推廣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十種模式”之一。
近年來,項城市堅持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夯實基層治理基礎、促進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推廣“十種模式”,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探索推廣“土地集約經營型”模式。在充分體現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項城市鼓勵各行政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丁集鎮東街行政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就是成功的例子。
探索推廣“光伏發電型”模式。項城市搶抓光伏產業政策機遇,按照“宜統則統、宜分則分”原則,鼓勵各行政村在房屋屋頂、廢舊坑塘等場地發展光伏發電,助力村集體經濟壯大。如秣陵鎮八里莊行政村利用扶貧政策,建設占地面積12畝的光伏發電項目,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25萬元。
探索推廣“傳統文化開發型”模式。項城市鼓勵各鎮(街道)深挖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打造文化融合產品,提升文化遺產價值。如孫店鎮汝陽劉行政村發展傳統毛筆制作產業,村集體年增收入21萬元。
探索推廣“鄉賢帶動型”模式。項城市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號召各行政村成立鄉賢聯誼會,將有作為、有威望、有奉獻精神、有帶動能力的返鄉及鄉土人才凝聚起來,以“一村一鄉賢”為抓手,鼓勵倡導鄉賢通過捐款捐物、回鄉投資興業,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如賈嶺鎮歐寨行政村發動鄉賢參與家鄉建設,間接增加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
探索推廣“資源整合型”模式。項城市結合“空心村”治理,統一整合村內坑塘、撂荒地、經營權流轉地等資源要素,為一些坐擁資源卻發展“無門”的村尋找破局之策,盤活閑置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如秣陵鎮陶灣行政村整合閑置集體土地,租賃給企業建廠,帶動100多名村民就業,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9萬元。
探索推廣“村企合作型”模式。項城市針對自身條件薄弱、發展動力不足的鎮村,將發展路徑瞄準“打團體賽”或村企“抱團”發展,促進各村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互補短板,實現不同村之間資源共享、利益共有、共同富裕。如李寨鎮東薛行政村聯合莊王、后韓等周邊村與項城市佳品農業發展公司合作,依托村22個高標準陽光溫室大棚,發展獼猴桃、火龍果、玫瑰葡萄等特色果蔬種植產業,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1萬元。
探索推廣“物業出租型”模式。通過盤活現有資產,通過建園區、建廠房、建市場、建倉儲設施,把資產變成資本,采取出租或入股等多種經營方式最大限度地獲取資本增值,發展集體經濟,降低投資風險。如鄭郭鎮高營行政村把村集體的房屋、窯廠翻修出租,年收租金27萬元。
探索推廣“特色產業帶動型”模式。項城市充分利用防水、勞保、皮革加工等特色產業優勢,通過黨建引領、干部帶動、群眾參與等,培育地方特色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激發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新橋鎮南趙莊行政村通過發展菊花特色種植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探索推廣“文旅型”模式。項城市充分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鼓勵各行政村利用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景點、文化客棧、農家樂、采摘等鄉村文旅產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光武街道東風社區依靠南頓故城景區,發展景區周邊經濟。
探索推廣“三產融合型模式”。除鼓勵開展種植外,項城市引導村集體發展“非農經濟”,積極布局制造業、服務業等第二、第三產業,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賈嶺鎮麻大莊行政村依靠“黑之源”種植專業合作社,促進種植、加工、銷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
據了解,截至2023年年底,項城市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的67個,10萬元至20萬元的56個,5萬元至10萬元的207個。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