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猛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文化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地持續加大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然而,部分基層群眾仍覺得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解需”,但是還不夠“解渴”,特別是處于供給末梢的鄉村難以接觸到高品質的文化資源,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
當前,各地縣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仍然存在陣地不牢、手段不多,公共文化設施資源閑置、機制不活、效能發揮不夠等問題,已無法滿足群眾更高層次、更多樣化、更便捷化的文化需求。“村晚”“村超”“村BA”等村字號群眾文化活動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扎根鄉村,貼近基層,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文化資源的品質,關乎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下沉一線,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要進一步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持續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同時健全公共文化需求與供給的對接機制,通過“菜單式”點選、“訂單式”配送等服務,推動優質文化資源有效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真正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