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昂
紅背椒草、雨滴、碧桃、唐印、銀冠玉……聽到這些名字你想到什么?其實這些都是多肉植物的名字。在鄲城縣汲冢鎮黃竹園村,這些美麗可愛的“小多肉”被做成了年產值上億元的大產業,成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新途徑。
8月艷陽高照,在周口好多肉園藝有限公司多肉植物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上萬盆多肉植物按品種被排列得整整齊齊,生機盎然,它們的主人就是鄲城縣汲冢鎮人大代表張國建。“多肉植物也叫多水植物、肉質植物,具有防輻射、吸甲醛、凈化空氣的作用,主要用于園林造景、興趣擺放、家庭栽培,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其品種繁多、形態各異、討人喜歡,市場需求龐大。”張國建說。
據了解,張國建1999年退伍后一直在外打工。2009年,他偶然接觸到多肉植物,從此以后,便與它們結下不解之緣。當年,張國建借款20萬元從韓國引進品種,在江蘇南通建設5個大棚種植多肉植物,年利潤達30多萬元。盡管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憑借敢闖敢拼的干勁,他的生意越做越好。2018年,鄲城縣組織招商團赴江蘇考察,鼓勵張國建回鄉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張國建沒有猶豫,第二年便回鄉投資建設多肉植物種植基地。
“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找到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之路,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張國建告訴記者,黃竹園村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多年來,以傳統種植為主,產業單一,經濟發展活力不強。如何依托多肉植物的市場優勢和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打造農村特色產業,帶動鄉親增收致富,成了他不斷努力的方向。為了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張國建制定了困難人群優先錄用、靈活上崗等幫扶措施,吸納周邊120名村民到公司務工。“在這里一天能掙個100來塊錢,打理花花草草,工作也不累,心情也愉快,比在家里閑著強多了。”像徐霞一樣前來務工的脫貧人口就有40多人,另外殘疾人、退伍軍人也被安排到合適的崗位,平均月工資3000元左右。
為了與周邊鄉村農戶深入合作,張國建通過網上直播帶貨、農村電子商務等方式,培養了200多名新型農民。為擴大規模,幾年前,張國建又把多肉植物種植基地搬到了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他總結多年創業經驗,提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將農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如今,張國建的多肉植物種植基地占地300畝,建設現代化智能恒溫大棚17個,培育多肉植物品種1900余個,年產多肉植物1000余萬株,從最初的單一種植模式發展到了現在集繁育、種植、批發、新品研發于一體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在天貓、淘寶、京東等平臺開設網絡店鋪9家,與全國各大花卉市場、花卉零售店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產品供不應求。在張國建的帶動下,鄲城縣汲冢鎮有500戶家庭參與多肉植物的種植、銷售。
在當選人大代表后,張國建積極走訪群眾,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圍繞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出多條建議,其中《關于解決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園區內土地流轉問題的建議》《關于明確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園區內設施歸屬權的建議》得到了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有關單位認真研究建議,對照《河南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促進條例》逐項檢查,結合實際情況制訂解決方案,并在第一時間進行辦理答復。張國建的建議有效推動了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制度機制的建立完善。
在上級部門征集關于鄉村振興的意見建議時,張國建提出了個人建議。他認為,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文化、生態、社會等多方面的全面振興。因此,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鼓勵農民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張國建還積極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推廣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模式,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談到接下來的規劃,張國建說:“人大代表不能辜負群眾的期盼,我們將圍繞打造全國知名的多肉植物交易中心、科創中心、科普教育中心,持續擴大產業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收,為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