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啟峰 李國閣
9月23日,小劉開車到川匯區小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小橋養老中心),看望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名叫蘇紅秀(化名),今年76歲。七八年前,小劉發現母親的狀態不對,健忘,經常做錯事。有一次,她把電水壺拿到燃氣灶上燒水,燒壞了水壺,小劉這才意識到,母親病了。
到醫院檢查,是阿爾茨海默病。沒過多長時間,蘇媽媽漸漸忘記她的弟弟、小兒子,最后,連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小劉也忘記了,生活也不能自理。
小劉是攝影師,妻子是教師,工作都很忙,弟弟在鄭州工作,平時難得回家,父親走得又早,沒辦法,他把母親送到了養老院。
在換過幾家養老院后,蘇媽媽于2022年來到小橋養老中心。此時,她正神情漠然地坐在輪椅上,周邊是一群閑聊的老人。
“現在她不能行走了,我們得讓她多坐一會兒,對肺活量有幫助,聽別人說話,對大腦也是一種鍛煉,可以延緩衰老。”小橋養老中心主任高玉珍說。
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很難照料,小橋養老中心有兩位,還有一位是郭全安(化名),今年62歲。養老中心派最優秀的兩位護工照料他們,46歲的郭秀榮照看蘇紅秀,60歲的朱靜照看郭全安,其實她比郭全安也就小了兩歲。
郭秀榮家住商水,短暫地當過鄉里代課教師,被“刷”下來后到外地鞋廠、汽車廠打工,在此期間,她考了護理證。在她看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已經到來,這個證將來一定會有用。
2017年,高玉珍在中州大道上租了一個養老院。之前,她賣過水果、衣服,當過賓館服務員,還開過煙酒店。這位來自鄲城鄉下的姑娘很能干,脾氣直、嗓門大,被很多人稱作“女漢子”。“我沒文化、沒背景,做生意不得門路,就想到了辦養老院,這是能干一輩子的工作。”高玉珍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她開始招兵買馬,郭秀榮應聘到這里,是第一批員工,并跟她一直走到了現在。
這個養老院面積比較大,有80張床位,一年租金是15萬元。人口老齡化確實已經到來,但養老經濟還在趕來的路上,大多數周口市民還停留在“居家養老”的階段,養老院里常住老人只有20位左右,干了5年,高玉珍非但沒賺到錢,反倒賠進去100多萬元。
這讓她憂愁,卻沒有挫敗她。2022年,小橋養老中心公開招租,屬于公辦民營性質,租金低廉,高玉珍帶著家當來到這里,繼續做養老服務,生意漸漸好了起來,60張床位,現在住進了45位老人。
“做養老服務很難,這幾年,我的性子慢慢被磨平了。”42歲的高玉珍說話輕聲細語,很有親和力,她個子不高,微胖,短發,臉上有恬淡從容的光。“最難是招護工,淘汰率很高。”這些年來,她不停地招募護工,能留下來的不到20%。走的人中,一半是因為吃不了苦,一半是她看不上。“我看人很準的,在試用期3個月內,我會認真觀察每一個人,他們必須要有愛心和耐心,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備,我就勸他們別處高就,沒必要在這里耗著。”高玉珍說。
現在她的團隊有8個人,1名廚師,7名護工,包括她自己。像郭秀榮這樣“年輕”又踏實的員工,她視若珍寶。
在養老行業,郭秀榮放到哪里都是一塊寶。幾天前,她把蘇紅秀從輪椅上抱到床上時,蘇紅秀突然咬住她的胳膊不松口。她忍著巨痛把蘇紅秀放好才去查看傷口——深深的4顆牙印嵌到肉里。“我沒有生氣,早就習慣了。”照看了蘇紅秀3年,她對老人的身體狀況了若指掌。“她是沒了自我,身體不受控制,扯爛‘尿不濕’,抓壞輪椅,吃飯打翻碗……都是常有的事兒。如果要生氣,還不被氣死?出現問題,重新做就是了。”郭秀榮的語氣平和。
“我們要求護工把老人當作小孩來照看,小孩子犯錯,你怎么能去懲罰呢,要去愛他們。”高玉珍說。
朱靜插了一句話:“郭全安也是,有次我看到他抓花盆里的泥來吃,就摸摸他的臉,說‘以后不準這樣做了’,就像對待小學生一樣,他聽了又忘了,就一次次糾正唄。”她也曾是一名代課老師,能歌善舞,經常帶著院里的老人跳舞唱歌,很是歡樂。
小劉就是在看到小橋養老中心老人們的快樂生活后,才決定把母親從另外一家養老院送來的。這些年來,他為母親找了幾家養老院,總有種種不如意之處,只有在這里,他才放心。
每周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到小橋養老中心看望母親。這次他帶來了雀巢奶粉與秋梨膏。“昨天我聽到媽媽咳嗽,這瓶秋梨膏給她泡水喝。”小劉囑咐高玉珍與郭秀榮。
“我的媽媽還會哼以前的老歌,她只是停留在以前的時間里。”小劉認為母親還有一些記憶,他幻想著有一天母親能認出自己。
臨走前,他抱了抱母親,用幾乎低不可聞的聲音說:“媽媽,我愛你。”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