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靈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周口日報》已走過近35個春秋。此時此刻,手捧一張近期的《周口日報》,心潮澎湃,思緒萬千,與《周口日報》結緣的點點滴滴頓時浮現在眼前。
1991年,是《周口日報》創刊的第二個年頭。剛剛參加工作的我,在辦公室拿起一張《周口日報》反復閱讀,頓時被報紙的版面設計和內容所吸引。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張有內涵、有故事、有情懷、有分量的報紙,瞬間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同時,看著別人的新聞稿件變成了鉛字,我也萌生了投稿的念頭。
1991年8月,我整理了一篇《周營鄉匯編小麥高產經驗50例》的稿件,投寄到《周口日報》編輯部。不承想,3天后稿件竟在2版刊發了。這篇僅有128字的處女作,卻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鞭策。從此,我愛上了《周口日報》,每期報紙一到,我都如饑似渴地閱讀。漸漸地,我發現《周口日報》是指導地方工作的好老師、宣傳地方工作的好平臺。她從每一個版面、每一期報紙入手,精雕細刻,精益求精,始終堅持著權威性、指導性與可讀性的有機統一,以其高格調、高品位為各級政府開展宣傳工作提供了一個值得信賴的平臺。仔細讀來,里面有最新鮮的時政新聞及解讀,也有許多生動的文史資料;有通訊員的斐然文采和真知灼見,也有來自基層一線普通民眾的真實聲音……報紙散發的那縷縷油墨清香,化作一種特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鼓舞著我。
從那時起,《周口日報》就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而我也成為了她的忠實讀者和撰稿人。
我經常白天采訪,夜間加班加點整理稿件,經領導審閱并加蓋公章后,把稿件及時郵寄到報社。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的新聞稿件和文藝作品不斷見諸報端。2005年至2007年,我連續三年被評為《周口日報》優秀通訊員。
與此同時,我也收獲了很多驚喜,那就是編輯老師對我文稿的點評,讓我洞悉寫稿時應更加關注報道的主題和欄目設置。每當夜深人靜或凌晨醒來,我會躺在被窩里,打開《周口日報》電子版,仔細揣摩版面、欄目,以便有的放矢。在《周口日報》編輯老師的指導下,2015年至今,我的一些作品不斷在《周口日報》發表,并有多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經濟日報》發表。
如詩如畫的情緣,結識在如詩如畫的春天,扣動的是心中熠熠的期愿。在前進的道路上,是《周口日報》給了我營養豐富的“牛奶”和“漢堡”,也讓我敞開心扉,提升了精氣神。
如今,《周口日報》即將迎來35歲生日,這讓每一個像我這樣的新聞愛好者、戀報人,百感交集、精神振奮。
筆端傾訴真情意,心隨此報共翱翔。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與《周口日報》的那份濃濃情緣,會綿延下去。一句話,《周口日報》是我終生的良師益友,我對她的愛歷久彌堅,我愿終生與《周口日報》風雨同舟、結伴同行。
最后,我還要由衷地祝福良師益友《周口日報》一路順暢,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