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金月全) 11月9日,位于扶溝縣江村鎮的周口市天佑綠托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佑綠托)車間內熱氣騰騰,四五名工人正將粉碎的辣椒稈倒入流水線上的高溫模具內,4分30秒后,一個個價值50多元的“秸稈托盤”便制作完成。
這家企業利用農作物秸稈,年生產物流托盤24萬個,產值1200萬元。“小麥秸稈、玉米秸稈、辣椒秸稈……我們的主業就是處理這些不起眼的‘邊角料’。”公司負責人劉紅軍介紹,秸稈經過多個流程處理后,“變廢為寶”,制成物流托盤,相比市場上通用的塑料托盤,“秸稈托盤”不僅節約能源,成本還可降低約50%。
秸稈離田“變廢為寶”,讓企業有了賺頭,也讓農戶嘗到了甜頭。天佑綠托投產的“秸稈托盤”項目幫助周邊3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從傳統的秸稈還田,到現在的離田利用,近年來,周口市積極推動農作物秸稈“變身”為工業原料、養殖飼料、生物燃料等,大幅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助推鄉村振興。
位于太康縣馬頭鎮的綠洲農牧養殖場,每年都與周邊村民簽訂秸稈收購合同,免費幫村民收獲玉米,村民則把秸稈無償送給養殖場喂牛。像這個養殖場一樣,該鎮近百個大小養殖場能飼料化利用秸稈3萬噸以上,約占全鎮秸稈總量的40%。
項城市藍天生物質顆粒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秸稈顆粒,這是一種潔凈低碳的生物質顆粒燃料,燃燒時間長,無污染,是替代煤炭的環保燃料。“我們年‘消化’各類農作物秸稈1萬噸,清潔、綠色可再生能源市場前景廣闊。”公司總經理高金中說。
同樣的秸稈,商水縣則通過工業化處理,生產出生物天然氣、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以及生物有機肥。在豫天綠色能源發展(商水縣)有限公司,玉米秸稈被運送至厭氧反應器中,經過發酵、提純產生生物天然氣。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每年能處理玉米秸稈20萬噸左右,生產生物天然氣約1800萬立方米。
據統計,今年秋季,全市農作物產生秸稈671萬噸,綜合利用約623萬噸,綜合利用率高達94%。為鼓勵企業進軍秸稈處理行業,助力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我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對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發電量實行全面收購,支持利用秸稈為原料的企業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經過多年發展,我市探索出“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并建立長效創新機制,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水平大幅提升,實現了“農民有收益、主體有效益、產品有銷路”的良性循環發展,走出了一條多方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生動實踐。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