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洪濤 文/圖
核心閱讀
她,是地地道道的太康人,通過勤勞的雙手在外打拼多年,用心血和汗水成就了一番事業。
她,積極響應家鄉號召,返鄉創業,與人合作創辦酒業公司,種植釀酒原料糯高粱,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她,熱心公益事業的同時,吸納周邊村民就業,增加群眾收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楫前行。
她,就是河南省豫源酒業公司總經理王春華。
返鄉創業當起“新農人”
初冬時節,記者從太康縣城出發,沿著去往高賢鄉的公路向北行駛,再向西行大約10多分鐘,穿過幾個村莊,就來到了位于太康縣高賢鄉南徐莊村的河南省豫源酒業有限公司。一進大門,記者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足有一人高的酒缸堆滿了整個院子,屋子里還堆放著高粱、酒曲等釀酒原料,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酒香。
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在大家連連驚嘆之時,留著短發、衣著時尚、談吐儒雅的酒業公司總經理王春華就來到了記者的面前。“你看,這是我們釀酒用的糯高粱,這邊還有制好的酒曲,那邊酒酵池里還有正在發酵的高粱……”順著王春華手指的方向,記者果然見到了偌大的酒酵池,里面的高粱經過持續發酵,儲存了一身的能量,全部轉化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酒。
記者注意到,在車間的一角,幾名工人正在蒸釀酒用的高粱,隨著鍋蓋緩緩打開,一陣陣白色煙霧升騰而出,飄散在車間的每個角落。“我們釀完酒剩下來的酒糟,全部運到養牛廠充當飼料,做到了綠色循環利用。”王春華說,基地里種植的高粱,在滿足酒廠需要的同時,也有一部分賣到了貴州茅臺鎮,成了茅臺鎮釀酒用的原料。
今年40多歲的王春華是太康縣王集鄉人,青年時,在鄭州打拼,從事服裝設計銷售行業,還創辦了屬于自己的服裝公司。2016年,王春華回到家鄉過春節,聽朋友說家鄉號召在外打拼的游子回鄉創業,有著濃厚家鄉情結的王春華,決定回到家鄉創業。經過朋友介紹,王春華結識了高賢鄉的張先進,兩人將目標投向了白酒行業。
“在太康當地有著很多關于酒的傳說和故事,再加上平原地區可以種植糯高粱,這樣一來,釀酒用的原料就不用發愁了……” 王春華介紹,經過他們多方考察,決定在高賢鄉創辦豫源酒業公司。從那時起,王春華也從鄭州回到太康縣當起了“新農人”。
讓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創業之初的艱辛可想而知,2017年,他們流轉了2000畝土地,專門種植紅纓子糯高粱,由于沒有經驗,第一年糯高粱的產量不高,給他們帶來不小的打擊。建廠之初,王春華一直守在廠子里,見證了酒業公司從小到大的成長全過程,夏天,夜深人靜,她仍守在廠里,常常因為一個很小的問題,忙碌到深夜;冬天,寒風刺骨,她還在車間里檢查各個工序的運行情況,生怕出一點紕漏。
就這樣,憑借著努力和堅持,他們創辦的豫源酒業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如今,他們聘請了國家一級釀酒師,配備了專業的化驗室、色譜分析室,蒸煮出的基酒分級定等、分類貯存,具備年生產白酒500多噸、儲存基酒1000噸的能力。先后開發生產了融合香、芝麻香和醬香三大類型八種產品,產品銷售到山東、河北、廣東、湖北等地,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周邊村民在這里就業。在企業的釀酒車間,記者見到了在這里工作的徐衛杰,他是高賢鄉南村崗村村民,2年前,來到這里打工,如今已經從一個打工仔成長為車間主任,一個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以前,在外地打工,除了日常的開銷,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如今,在家門口打工,除了能照顧家,還能掙到一份工資,比在外面強多了。”徐衛杰說: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高賢鄉聚臺崗村村民趙戰強,他在這里當釀酒工人,一個月保底有5000多元收入,這讓他高興得合不攏嘴。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這里工作的村民有100多名,全部來自附近的村莊,家門口的企業給他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前行
在吸納周邊村民就業的同時,王春華還積極從事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去關愛身邊的困難群眾。
近幾年來,王春華每年都會慰問當地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給他們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今年夏天,他們還資助了6名新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為每人發放了1萬元資助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給我們返鄉創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更重了。”談到下一步的打算,王春華介紹,他們準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帶動更多群眾致富。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