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納污坑” 變身“景觀塘”
□記者 付永奇
本報訊 路旁清流緩緩,塘內波光粼粼,藍天綠樹、白墻灰瓦倒映水中,噴泉驟起,魚躍錦鱗,蛙鼓歌喧。
“‘吃’污水,‘吐’清流,小小污水處理站,讓昔日的‘納污坑’變身為‘景觀塘’,成為我們美麗鄉村建設的‘加速器’!”入秋之后,淮陽區鄭集鄉孟莊村美景盡現,詩意盎然。聚在塘邊乘涼的村民指著不遠處的小型污水處理站感嘆道。
近年來,我市針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平原農區“低成本、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的生活污水治理之路。像鄭集鄉一樣,全市已有49個鄉鎮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千家萬戶、關系民生福祉。我市生態環境部門堅決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做好科學論證,建立長效機制,加快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農村污水達標排放。
市生態環境局委托生態環境部土壤中心為我市編制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南,建立一套包括建設模式、技術路線、考核方法等完整的制度體系,為各鄉鎮生活污水治理提供遵循。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王洪臣教授、尚川水務公司羅濤博士等專家,圍繞污水治理設施選址、規模、管網建設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培訓,在管道建設、處理工藝、廠區選址等方面提出科學建議。強調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因地制宜,先建機制,后建設施,確保不僅要建得起,更要管得好。
為加快工作進度,市生態環境部門上下聯動,采取“一周一調度、一月一通報”的工作機制,對各鄉鎮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情況進行督導調研。每周召開一次調度會,匯總各鄉鎮建設進度,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協調解決,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每月發布一次通報,對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情況進行排名,提醒落后鄉鎮加快治理進度,形成互相競爭、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目前,我市各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工作進展順利,淮陽、鄲城等縣市區的部分鄉鎮已經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特別是淮陽區探索出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七種路徑,讓廣大農村實現從“臟、亂、差”到“美、凈、靚”的蝶變,先后入選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示范案例》和全省《美麗河南實踐典型案例》。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