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化勤
接到妻弟媳的電話,我著實又悔又喜,禁不住感慨:看來,家鄉的扶貧工作真的是卓有成效啊!
事情是這樣的——
我老伴患病了,妻弟媳來京探望,臨回時,我找出幾件平時不穿的衣服,讓她捎給我一位鰥居的老侄兒。老伴當時就勸阻我,說:“你以為農村人現在仍缺衣服穿嗎?不是咱年輕時的歲月了!聽弟妹講,他們吃的穿的都不比咱們差,誰還會像當年的我一樣,傻里傻氣,把城里過時的服裝當成寶呢!你這樣做,搞不好會被誤認為瞧不起人呢!”
我知道老伴的話是有感而發。上世紀80年代初,家鄉實行土地承包制的第二年,一天,在西安工作的姑表兄帶著表嫂來我家探親,給我妻子買了件的確良面料的襯衣。那時,我們剛解決溫飽問題,穿的依然是洗得褪色甚至打補丁的舊衣爛衫。當時正年輕愛美的老伴,對哥嫂送的禮物甭提多金貴了,平日珍藏箱底,只在民辦教師開會或走親戚時才舍得穿。其實,那件襯衫透氣性很差,穿著并不舒服,后來老伴曾疑心是城里人淘汰的減價品,不無自嘲地說:“誰讓咱是不識貨的‘鄉下佬’呢!就像《西游記》里的豬八戒,只看見珍珠衫的光鮮亮麗,也不管捂在身上多難受了。”言語間流露出些許怨氣。
老伴舊事重提,用意一清二楚。我卻不以為然,反唇相譏:“你不是有錢買衣服后,才嫌棄那件襯衫的嗎!鄉下還沒富到‘吃飯講營養,穿衣講高檔’的程度,老侄子又是村里的貧困戶,上次我應邀回老家幫助修族譜,送他件隨身帶的舊襯衣,他可高興了。這些衣服比舊襯衣強多了,他恐怕喜歡還來不及呢!”
誰知我錯了。剛剛妻弟媳告訴我,她把捎的衣服送了過去,老侄兒看也沒看,說:“我的衣服夠穿了,放著多可惜呀,還不如你拿回去,送給你村缺衣少食的人呢。”
我聽了,先是感到后悔,后悔事先沒征詢老侄兒的意見,讓妻弟媳千里迢迢捎衣服,白白受累,轉念一想,又覺得非常欣慰,因為從這件小事上,我看到了家鄉的巨大變化。
有比較才有鑒別。回憶當初,我和老伴比起村里的青壯年們,除一樣拿工分外,每月另有5元錢的民辦教師補貼,算得上“高收入”的人了,尚且窮得沒一件像樣的衣服穿,以至于將一件穿著不舒服的襯衫視若珍寶,而老侄兒是村里出名的困難戶,如今也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滴水見陽光,我似乎聽見了時代發展的腳步聲,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黨的扶貧工作取得的實效。
家鄉有句俚語:“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我的鄉親已經在衣食方面擺脫了貧困,正加速奔向更幸福的小康生活,所以,我相信,盡管現在社會上還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老一輩革命家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夢想正在或已經變為現實,因此,黨帶領我們走的路無疑是一條陽光大道,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