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趙永昌 文/圖
瘦弱的身板,黝黑的臉龐,上身穿一件粗布黑色長袖褂,下身穿一條深灰色褲子,赤腳蹲在田間地頭,說起話來面帶笑容,他就是商水縣平店鄉胡廟村村民劉應新。近年來,劉應新大膽創新發展特色產業,人們稱他為“劉大膽”。
今年58歲的劉應新,家里共5口人,分了4.9畝“責任田”。18年前,他妻子李珍患了一場大病花光了家中積蓄,家中欠了不少外債。2015年,劉應新因患淋巴腫瘤生命垂危,手術成功后“撿回”一條命。家中兩個“頂梁柱”先后生一場大病讓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關鍵時候,多虧政府幫助了我們?!敝两駝氯詰迅卸髦摹?016年,劉應新家里因為窮得“叮當響”而被評定為貧困戶。后來,在國家“到戶增收”“金融扶貧”等政策幫扶下,劉應新家人均收入“達標”,順利脫貧摘帽。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劉應新認為,坐等政府的幫助依舊會坐吃山空,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豐衣足食。2021年,他開始張羅著借錢,承包土地。他妻子和親戚們當時比較反對,擔心他賠錢。在劉應新的堅持下,親人們最終同意,劉應新湊夠了10多萬元啟動資金。
大膽嘗試,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2021年春,他在電視上看到外地一些農戶種植金絲黃菊獲得不菲的收入。通過奔赴現場考察學習,他投入1萬余元,引種了10余畝17000多棵“致富菊”。但在收獲時,客商反饋意見說:“如果能烘干進行初加工,每斤收購價達到7元,效益較高。如果直接賣鮮菊花,運費成本大,收購價低至3元?!眲乱驐l件不具備,辛苦一季卻賠了錢。
失敗是成功之母。2022年,劉應新吸取教訓,分析市場,種植了20畝優質紅薯,20畝小麥、玉米。他經過計算,收入達到20余萬元,劉應新看到了奮斗的希望。
“今年俺種了80畝‘甜寶’西瓜,盡管價格不高但產量高,保守估計也能收入20多萬元;種了20多畝花生,長勢很好,保守估計能賣3萬多元;100多畝優質玉米能收入近20萬元……”劉應新掰著指頭對承包的近300畝耕地進行估算,臉上綻放出了笑容。
問起今后的打算,劉應新說,村干部已經幫他申辦了“創新家庭農場”,在他家農場干“天工”“季節工”的村民有40多人。下一步,他還要大膽流轉土地,力爭承包土地面積在500畝以上。
劉應新說,他家已經投入30多萬元蓋起了一座“小洋樓”,大兒子能干懂事,已經結婚。下一步,家里的小目標就是給二兒子也蓋一座“小洋樓”。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