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讀 ◇張君民
(接上期)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
道的運行是循環的,無所謂正反,等到有正反相對時,道已由靜而動。道的運用以柔弱謙下為主。宇宙萬物也正是因有無相生的道而生生不息。
【解讀】
在本來就極端精練的《道德經》中,本章是最為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一章,僅僅用了21個字,就揭示了道的運動變化規律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
天下萬物屬于有形的物質,所以理解為“天下萬物生于有”,而道是恍惚的、寂寥的、無形無聲的,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可以理解為“有生于無”,也就是“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這四個字可謂耐人尋味、不可小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敘子先生,在某大學作學術報告時,一位學生問他:“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楊敘子毫不含糊地回答:“當時,世界上什么都沒有!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里的‘無’不是什么都沒有,不是 Nothing,而是一種存在形式。”
無獨有偶,199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科學報告摘要上也講:根據科學研究,宇宙大爆炸之前,什么都沒有,連時間和空間都沒有。大家想一想,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究竟通過什么樣的方法產生對宇宙的理解,竟然和今天的世界學術權威報告完全一致?這是何等的神奇!何等的玄妙!
“無中生有”,觀察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有哪些不是從無到有的?特別是每一個事物的最初產生,都是一個極玄妙的過程,不經意之間,一個事物就誕生了!
一個個體、一個群體、一個組織,剛開始看似什么都沒有,實際上它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力量,像宇宙大爆炸一樣,突然出現了。然后,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直至成長壯大起來。
然而“物壯則老”,當柔弱的東西逐漸變得強大,也就開始走向消亡,然后再“無中生有”,世界就是這樣循環往復的。自然界給了我們很真切的啟示: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斗轉星移,花開花謝,草木春生而夏長、秋收而冬藏,人從嬰幼兒到青壯年,生老病死,代代延續,如此循環不已!
由此可見,大道的特性就是循環往復、不斷輪回。柔弱是新生力量的開始,強壯則預示著即將走向滅亡。人必須順應這一自然法則,把握大道的特性,時刻保持謙卑和低調。只有這樣,才能無災無害、平安順利,自然、坦然、悠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