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人:陳大明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秘書長,老子學院(研究院)研究員
傳承優秀文化,解讀歷史經典,開啟智慧之光。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一章主要講柔弱的作用和無為的效果。篇幅不長,我們先串講一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至柔,柔弱到極點,這里是指最柔弱無力的東西,比如水、氣等。馳騁本意是策馬奔馳、疾行飛奔,引申為控制、駕馭。至堅,堅硬到極點,這里是指最為堅硬、牢固的東西,如金、石等。意思是天下柔弱到極點的東西能夠駕馭天下堅硬到極點的東西。
無有入無間。無有,無形,指無形的道。無間,沒有空隙,指有形的萬物。意思是無形無蹤的力量,往往能夠穿透沒有任何空隙的東西。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是以,以是、憑借這些。知,認識、了解。益,益處、收益。意思是我憑借著這些就認識到了施行“無為而治”所帶來的益處。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希,通“稀”,稀罕、極少。及,趕上。之,指代“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意思是普天之下幾乎沒有什么能趕得上施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的效果。
這一章從分析天下柔弱到極點的東西,卻能夠駕駛天下堅硬到極點的東西入手,由無形無蹤的力量常常能夠穿透看似沒有任何空隙的東西,自然引出施行“無為而治”的益處。并強調,不發一語的教導和不有意作為的境界,天下很少有人能夠達到。在這里,老子通過認真觀察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深化了對“柔弱勝剛強”理念的認識,并由此生發開去,落腳到“無為而治”的作用與效果上。
的確,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電能透過金石,風能穿透肌膚;龐大如大象,可以踏平房屋,可是無奈于一群螞蟻;人能夠戰勝一切,可是對潛伏體內的病菌和不斷出現的病毒似乎是沒有非常有效的應對辦法。由此可見,人生在世,不可以強硬的姿態出現,切忌鋒芒畢露、咄咄逼人,更不能以強梁的姿態出現。強梁者不懂“柔弱勝剛強”之理,更不懂知足知止之道,盲目自信、自大、自恃,最后發展為不可一世、為所欲為,常常以賭徒的心態行事,下場往往不妙。歷史上,蓋世天才拿破侖率領精銳法軍橫掃歐洲,氣勢如虹,那是何等的強梁,但最終在侵略俄國的戰爭中失敗,復辟后再敗于反法聯軍,落得被囚于孤島郁郁而終的悲慘結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希特勒更是強梁一時、狂妄自大,結果自取滅亡,遺臭萬年,這都應了老子“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預言。
之所以出此預言,是因為老子深知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是天下大道的基本屬性,“弱者道之動”,柔弱不爭是天下大道的運行方式,而人道應當遵從天道,也應謙下貴柔,抱樸守靜。不能汲汲于爭強好勝,應該效法天道的“至柔”去立身處世。當然,這種“柔”并非柔弱無能,而是建立在明白天道基礎之上的順應自然,服從物理人情,形式上雖是柔順的,但本質上卻蘊含著至大至剛,具有不可戰勝的力量。正因為“弱者道之用”“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治理國家和社會時,必須施行以不言之教為特征的“無為而治”。
老子以銳利的目光觀察世道人性,以睿智的頭腦分析天下大勢,深刻認識到禮壞樂崩的春秋末年,周天子日弱,諸侯王日強,欲望膨脹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老子感嘆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就是說,自然無為的道理本不難理解,只是由于侯王們競奔于“占有”的跑道上,企圖跑到“無限”或不斷地接近“無限”,因此對無為之益不以為然,所以老子才感慨萬端地說“天下希及之”。
這不是侯王愿不愿意、能不能施行的問題,而是天下大道所蘊含的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的必然要求。能夠施行“無為而治”,就是循道而行,就能夠順民意、得民心、聚民望,天下歸心,百業興旺,繁榮富強。歷史上田齊的黃老之學和漢初的黃老政治作為官學顯學,倡導“無為而治”,成就了“齊國霸業”和“文景盛世”;唐初把老子尊為“圣祖”,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唐高宗攜武則天親臨老子出生地河南周口鹿邑祭拜老子,唐玄宗兩次親注《道德經》,第二次注畢后在唐皇家廟鹿邑太清宮鐫立《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昭告天下,成就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太祖朱元璋注解《道德經》,明初力推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仁宣之治”;清世祖親注《道德經》,清初推行輕稅減賦政策,成就了“康乾盛世”。這五大盛世,都是直接或間接在老子“無為而治”思想指導下取得的。歷史上,這些國家的社會治理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了老子在這一章作出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論斷。社會政治的發展證明老子的這一論斷是非常富有預見性的,不說歷朝歷代多有造作妄為的統治者出現,時至今日,世界上不仍然有以霸權思維、強權態勢處理國際關系的妄為國家和不顧環境惡化、生態危機而追求經濟利益的妄為者嗎?這些霸權國家和妄為者的確應該認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深入領悟東方大哲人老子所說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蘊含的大智慧。
說到行“不言之教”,諸葛亮的事跡對人們是頗有啟發的。諸葛亮從小立志高遠,懷抱兼濟蒼生的大志。他認為要成才必須先立志。在《誡外甥書》中,指出立志是成才的基礎,主張立志必須高遠,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他寫道:“大丈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如果志向不高遠、不堅定,則會出現相反的結果。“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諸葛亮以此訓誡后代子孫,也是自己的人生總結。他自己在這方面身體力行,行不言之教,為兒孫做出了榜樣。他一生廉潔奉公,生活儉樸。諸葛亮在給后主劉禪的折子中寫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如此清廉,諸葛亮不愧為一代賢相。他嚴格要求自己,雖貴為丞相,但從不搞特殊化,尤其嚴格要求子女,絕不因自己是丞相就讓他們受到特殊照顧。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將自己的獨生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諸葛喬在蜀國官至駙馬都尉,本當安居成都,但諸葛亮外出打仗,他的子弟們都隨軍押運糧草,諸葛亮認為諸葛喬也應該與他們同甘共苦,于是便命諸葛喬跟著大家一起押運糧草。這對他的所有后代無疑是一個良好的教育:不搞特殊化,讓他們在一種與普通民眾平等的環境中成長;不嬌縱他們,使之沒有優越感,從而與他人和諧相處,培養適應社會、不依賴祖上、獨立生存的能力。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諸葛亮廉潔自律、平等待人的作風,對后代子孫是一種無言的教育。他不只是人們心中智慧的化身,更是一位善行不言之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道德典范。
總之,老子在這一章通過對“天下之至柔”能夠主宰和駕馭“天下之至堅”的引伸發揮,引導世人尤其是具有治國理世職責的侯王重視“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并自覺自愿地去施行,進而收到既有益于自身,又兼濟天下的效果。
(記者 黃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