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重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從而將“充分掌握理論后再去實踐”的普遍認知,升級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將原先認知的“知”“行”歸并到“行”的概念之下,徹底堵住了拖延行動甚至不愿意行動的借口。
◎《傳習錄》記載,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學識淵博,做事卻十分慌亂,為此深感困惑,便請教王陽明,王陽明答道:“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無論學到了多少,都應像曾國藩一樣“躬身入局”,在“事上磨練”,既是修行,更是修心。《論語》有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特別是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一場直播就能收入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浮躁的氛圍似乎正在影響著每個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很有必要重讀心學經典《傳習錄》,重新認識陽明心學,特別是“知行合一”思想,從儒家思想中找到調節社會節奏的有效方式。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重要內涵,我們日常理解的“知行合一”與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不完全是一個概念。我們日常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道了某一個道理然后去實踐,這種理解有一個“知”先“行”后的順序,暗含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樸素道理。但是這種理解和陽明心學理論體系中“知行合一”的本義“知行本是一體”有較大差距。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從而將“充分掌握理論后再去實踐”的普遍認知,升級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將原先認知的“知”“行”歸并到“行”的概念之下,徹底堵住了拖延行動甚至不愿意行動的借口。通過思維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整個社會風氣,這便是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基本內涵和社會價值。
《傳習錄》記載,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學識淵博,做事卻十分慌亂,為此深感困惑,便請教王陽明。王陽明答道:“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無論學到了多少,都應像曾國藩一樣“躬身入局”,在“事上磨練”,既是修行,更是修心。《論語》有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以及表達個人觀點的平臺和渠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出來,而受眾卻是不確定的。網絡信息真假難辨,我們有可能被誤導,一時沖動,妄下論斷。我們應該謹言慎行,“訥于言”,切忌夸夸其談,始終保持言行一致,在“事上磨練”,而不是紙上談兵。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睜眼看世界,而不是封閉在自我營造的小天地里,這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有的視野和心胸。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每個人都能第一時間獲得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即時信息,也能看到各種價值傾向的點評,這在無形中讓我們有了思想的碰撞。但正是各類熱點,在消耗分散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在閑暇之余有了更多的“談資”、更多的“話語”,我們常常陷于各種話題之中,常發“驚人之語”,也常有“真知灼見”,而往往忽略了我們身邊的現實,在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提升生活質量、如何豐富精神世界等現實話題上,諱莫如深,甚至避而不談,仿佛是“他人之事”“身外之物”。這種思想上的跑偏,讓自己“置身事外”,慢慢便被動地成為了“躺平者”。
“經世致用”是傳統儒學的重要主張,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歷朝歷代的士大夫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時至今日,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王陽明正式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后,更加突出了在“致用”上下功夫,鼓勵人們多在“事上磨練”,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應立足現實,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可以說,“知行合一”解決的是方法論問題,而“事上磨練”解決的則是做事的態度問題。因此,“知行合一”還需“事上磨練”的加持,方能更好地立足現實、活在當下,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果斷的行動做好每一件事。
無論是王陽明的“事上磨練”,還是曾國藩的“躬身入局”,先賢們都在告誡我們,不做旁觀者,不做妄議者,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價值與意義,以一顆誠明之心,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盡心盡力辦好利民之事,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