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劉飛 文/圖
一個個豬蹄經過真空包裝,進入大小超市;一斤羊肚菌經過加工烘干后,能賣到800多元;承載著鄉愁的老物件,讓一撥又一撥的游客流連忘返……如今,在商水縣鄧城鎮,特色產業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塊“金字招牌”。
餐飲行業串珠成鏈
一口大鍋、20多種配料、小火燜煮3個小時,一個個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豬蹄新鮮出鍋。
“小豬蹄‘熬’成了大產業。目前,鎮里經營豬蹄的餐館飯店有30多家,500多人在全國各地從事豬蹄生意,年創利潤上億元。”鄧城鎮豬蹄協會會長葉振華說,他們還研制出了鄧城牛肉、多味豆干、豆瓣醬等10余種地方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鄧城油條也香飄省內外。據了解,鄧城鎮每年從事油條行業的有2萬余人,光在陜西省西安市賣早點、做油條的就有3000多人。此外,鄧城鎮還有杠子饃、小焦魚湯、豆沫等小吃,深受當地人和游客的青睞。
“民以食為天。下一步,鄧城鎮將不斷挖掘名菜、名吃等美食資源,串珠成鏈,打響品牌,以美食聚人氣、擴內需、促消費、惠民生。同時,持續開展餐飲技能大賽,為從業人員提供專業技術培訓指導,助推鄧城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鄧城鎮鎮長代艷輝自信地說。
特色種養業遍地開花
棚外春寒料峭,棚內春意盎然。記者掀開大棚門簾,一股新鮮土壤的萌動氣息撲鼻而來。
“羊肚菌菌絲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至18℃,菌絲生長要避光保濕,土壤相對含水量要控制在50%至70%。”在鄧城鎮白蛇村羊肚菌種植基地,蘇修領正在棚內向種植戶講解羊肚菌春季管理技術。
已過花甲之年的蘇修領是白蛇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影響下,白蛇村流轉土地200多畝,建起羊肚菌種植大棚200座,解決附近群眾就業80余人,實現“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
鄉村振興,重在興業。近年來,鄧城鎮聚焦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優做強羊肚菌、晚秋黃梨、生態葡萄等特色種植業和生豬、育種羊、肉鴿等特色養殖業,建成種植養殖基地14個,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2個,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以穩妥可靠的“訂單農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
農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記者走進許村,仿佛一腳踏進了詩意田園。竹林聳立、屋舍儼然,清流卵石,相映成趣,利用廢棄宅院打造的“老家院子”里,石磙、石碾、織布機、虎頭鞋……這些帶著歷史印記的農村老物件,勾起人們記憶深處的那抹鄉愁。許村每年舉辦油菜花節和葵花節,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游覽。許多村民依靠賣小吃、土特產,在家門口掙到了“旅游錢”。
葉氏莊園被稱為“中原小故宮”。鄧城鎮黨委“牽手”商水縣陽城文旅公司,在保持原有風貌和文化肌理的同時,著力打造民宿、茶館、博物館、研學基地等業態,葉氏莊園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去年,葉氏莊園成功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文旅融合”綻放出“美麗經濟”,大量的游客帶動當地土特產銷量攀升,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近年來,鄧城鎮依托“全國特色小鎮”“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等文化名片,先后舉行民俗文化藝術節、炸油條大賽等活動,實現了鄉村經濟和文化旅游“雙效共贏”。
“今后,鄧城鎮將立足資源稟賦,找準產業發展方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做強現代設施農業,做精鄉村旅游業,做優特色種養產業,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鄧城鎮黨委書記陳書超如是說。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