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讀
◇張君民
(接上期)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
以公正的辦法治理國家,以奇巧用兵,以清靜無為之道統領天下。我是怎么知道這些道理的呢?是根據以下現象:天下禁忌越多,百姓越貧窮;百姓手中利器越多,國家越混亂;百姓心中伎倆、智巧越多,邪惡怪事越容易產生;政令越森嚴,盜賊越多。所以圣人說:我無為,人民便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安寧;我無事,人民便富足;我無欲,人民也就純樸無爭。
【解讀】
老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周室卑微,諸侯強盛,相互攻伐。有詩為證:“戰國何紛紛,兵戈亂浮云。趙倚兩虎斗,晉為六卿分。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殺齊君。”(李白《古風》)在本章里,老子用簡潔的語言道出了當時的混亂局面及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當時天下早就存在隱私猜忌和維護私欲等不正之風,君臣離心,朝臣之間嫉妒排擠,耽誤政事,內耗無限。朝廷內外,私欲盈滿,吏治腐敗。社會上的邪惡勢力強大,導致民不聊生。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當民眾相互防范時,“夫代司殺者殺”的現象越來越多,匪患無窮,國家越發混亂,老百姓整日生活在刀光劍影之下,惶恐不安。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當道德淪喪之后,人們就會喪失底線、勾心斗角、爭名逐利,邪惡的事情屢屢發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統治者政令繁苛,與民爭利,沖突嚴重。
出現如此混亂的局面,根本原因就是統治者的治國思想和方法出了問題。要想徹底解決問題,統治者必須從自身做起。
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老子洞悉了其中的原因,給統治者提出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治國方略,僅僅十四個字,就包含了政治、軍事、文化(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治國要正,用兵要奇,取天下要無事。這樣一“正”、一“奇”、一“無事”,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湛性、深刻性、全面性和系統性。
“以正治國”,治理國家要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崇尚浩然正氣。我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很多人都將“正大光明”作為統治民眾的準則,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以奇用兵”,用兵之道,不得正而為之,不能采用常規的戰術,要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真正的勇武在于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減少戰爭給民眾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以無事取天下”,如何才能“無事”?老子認為,統治者要“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統治者做到“無為”時,百姓就會善為;統治者做到“清靜”時,百姓品行就會端正;統治者做到少施政令和無事不打擾時,百姓就會安定生產、安居樂業;統治者做到無欲奉獻時,百姓的思想就會開明而純樸,社會風氣就會純凈。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