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羨榮
黃杏樵系天津人,晚清末年曾任河南省南陽府兵備道,后來經營商水、淮陽、西華、太康、陳留和杞縣的官鹽。因為鹽商必須由官方指定,所以叫官鹽。黃杏樵是豫東著名的大鹽商。
為便于在周口經營官鹽,黃杏樵用15萬兩白銀在周口沙潁河南岸小西門里路北(今周口濱江國際星城)購地30畝,建了一座豪華別墅——“杏園”。該建筑門樓高大,三米高的院墻圍繞一周,內中幾處院落別具一格。一進門便是一個四合大院,走廊內往來方便,不受日曬雨淋之苦。較室內低一米的大院,由青磚鋪就,轉廂樓房,北屋是客廳,東西兩面為側室,四周走廊環植翠竹,地下還有排水設施。周口人把這里稱為黃杏樵別墅。
黃杏樵為了裝卸官鹽方便,在今大閘東側挨著黃杏樵別墅開辟了一個渡口,從水路運來的官鹽可以順利地在這個渡口卸下,再往各縣分發。當時,周口的搬運工人有六個班子,其中有一個班子在西新集居住,專為黃杏樵裝卸官鹽。
那時,搬運較為笨重的貨物,除了糧食之外就是官鹽。每來一次鹽船都有二三十只,領頭的船上插著紅旗,有人敲著銅鑼,不停地吆喝:“鹽船來了,兩邊讓開!”這樣喊的目的,一是叫密集的船只讓路,二是通知腳行班做好卸鹽準備。西新集專管卸鹽的班子,聽到鹽船來了,便奔走相告,人們集中到渡口準備卸鹽。當時,裝鹽用的不是麻袋,而是用蘆葦席打的鹽包,每包二百公斤,四人抬一包,從船艙抬到河邊,堤上有五六個人用一個“滑子”把鹽包往上拉,拉到堤上后,再由四人一起抬到鹽場垛起來。這個專門裝卸鹽的碼頭,后來被群眾稱為鹽路口。
供黃杏樵休閑娛樂的花園更為別致,過了園門,迎面便是一座青石假山,經小橋漫步而上,順曲徑向里有一個荷花池塘,池里鴛鴦戲水、金魚覓食,池邊垂柳成蔭。對面是一個六角小亭,內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娛樂休息。院墻內側種植著松柏和稀有樹木,真是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名花異鳥、四季如春,這個花園不愧為清代建筑的代表作。由于花園是仿《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建造,所以周口人將它叫作“周口大觀園”。這個花園與新街路西的李八少花園、油坊街路東的田震南花園,統稱為周口三大花園。
黃杏樵樂善好施,于1877年至1892年先后捐獻白銀1萬余兩,在沙潁河南岸建立了靜遠小學,廣受周口人稱贊。后來,黃杏樵離開周口,返回原籍天津。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時任河南督軍的張鎮芳返回故里項城,黃杏樵的兒子就將黃杏樵別墅送給了張鎮芳。1932年,河南省七區八縣聯立中學在黃杏樵別墅建立,校長李芙蓀將轉廂樓拆掉改建為教室。
1938年上半年,日寇占領淮陽,國民黨七區專員公署和銀行從淮陽遷至周口,在黃杏樵別墅辦公。
1944年5月,日寇侵占周口,于同年8月在黃杏樵別墅北側扒開沙潁河堤(現大閘附近)。時值汛期,河水猛漲沖破河堤,淹沒周口西部西大街、文化街及和平街等街道,又從周口南部向東南方狂奔,淹沒了商水、項城和沈丘的部分農村。
黃杏樵別墅被淹后,日寇調集人馬將它拆除,所有梁檀門窗全被運走,作炊飯烤火之用。可憐這座雄偉壯觀的黃杏樵別墅竟蕩然無存了,讓人為之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