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險峰
在中原腹地淮陽,流傳著這樣一副楹聯:“二船并行,櫓速(魯肅)難比帆快(樊噲);八音齊奏,笛清(狄青)不敵簫合(蕭何)。”
楹聯中的“笛清”即狄青。在淮陽城西北的郊外,有一土丘,當地百姓稱之為“青楊谷堆”,又稱“狄青墓”。
狄青,北宋時期名將。早年因代人受過被投入大牢,臉上也被刺了字,而后逃離家鄉,到京都汴梁謀生。因其勇武善射,被選為戍卒,成了一名京都守卒。
狄青臨陣作戰時,佩帶銅面具,披頭散發,馳騁于賊寇之中,所向披靡,無人敢阻。宋人張舜民的《畫墁錄》中記載:“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臨敵被發、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狄青勇猛善戰,甚得時任陜西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的賞識。宋史記載:尹洙為經略判官,青以指使見,洙與談兵,善之,薦于經略使韓琦、范仲淹曰:“此良將材也。”
范仲淹認為狄青是難得的將才,收于門下,悉心教誨,并授之以《左氏春秋》,還言“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自此之后,草莽出身的狄青,折節讀書,手不釋卷,“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適逢北宋邊陲兵患不絕,狄青蒙詔平寇,屢建奇功。《夢溪筆談》記載:狄青在涇原路駐守邊境之時,曾以極少的兵馬遭遇數倍頑敵。絕境之時,其暗自思忖,惟以奇策方能克敵。于是,狄青命將士舍棄弓箭、弩機,手持短器。思慮妥當,狄青號令出擊,士卒即向前行進。奇怪的是,雙方還沒有交手,狄青忽然鳴鑼,士兵立刻停下來,鑼聲再次響起,士兵轉身撤退。一時之間,搞得對方莫名其妙,仿佛在看戲法一樣,一個個苶呆呆地發愣,有士卒發出嘲笑之語:“誰說‘狄天使’英勇善戰啊?其也不過如此嘛!”恰在此時,鳴鑼之聲戛然而止,宋軍士卒突然轉身,向前猛沖,敵軍陣腳大亂,瞬間便被攻破,“相蹂踐死者,不可勝計也”。公元1052年,狄青受命征討西南蠻夷。由于之前幾次征討均以落敗告終,將士們的士氣極為低落,如何提振士氣成了讓狄青頭疼的事。苦思冥想之際,狄青了解到蠻夷之地有崇拜鬼神的習俗,便萌生一計:拜神祈佑。狄青拿出一百個制錢,雙目緊閉,振振有詞:“此次出征,若能制敵,錢面朝上!”將卒聞之,一臉驚訝。反觀狄青,揮手將一百個制錢拋向空中,制錢旋之紛紛墜地。眾將士湊近查看,一個個錢面悉皆向上,甚為詫異!既而,皆呼神靈保佑,一時之間,雀躍歡呼,聲震林野。隨后,狄青命左右侍從,拿來鐵釘,牢牢地把制錢釘死在地上,大喊:“待大軍還朝時,再取制錢。”狄青率眾南進,夜襲昆侖關,大敗蠻夷,“追趕五十里,斬首數千級”。平定了叛亂,狄青班師北還,如約提取制錢,只見正反兩面均是錢面,僚屬們恍然大悟,暗嘆狄青“靜不露機”!捷報傳至京城,除去心腹之患的宋仁宗,對狄青盛贊有加:“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朕之關張”,寵為股肱之臣,擢升其為樞密使。至此,狄青擢升至仕途巔峰。《宋史》載:“青在邊境凡二十五戰,無大勝,亦無大敗,最后昆侖一舉,頗著奇雋。考其識量,亦過人遠矣。”狄青此役巧計激士的典故,被后人收入《三十六計》卷中,作為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的注腳戰例。清人愛新覺羅·昭梿為之傾心,稱其為北宋一朝“稍有生色”之將,在所撰《嘯亭雜錄》中直言: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
出身低微的狄青,一直到當了樞密使,臉上仍保留著刺字。這在當時科舉取士、崇文抑武的士風之下,儼然是一另類,他也成了文臣們非議的對象。時人王伯庸,與其同為幕府,“每戲狄之涅文”,稱之“愈更鮮明”。狄青聞言,怒不可遏,回敬之:“莫愛否?當奉贈一行!”王伯庸張口結舌,頗為尷尬。然而,不雅之聲一度傳到了宋仁宗的耳中,仁宗勸其用藥除去,狄青則不以為然。
宋詞有云“高處不勝寒”。“陳橋兵變”讓趙匡胤得以“黃袍加身”,或正緣于此,宋王朝對武將有著天然的猜忌,尤其是對功勛卓著的武將。于是乎,在文人當道的宋庭,武官動輒得咎。在狄青擔任樞密使之后,訛言四起、非議不絕,諫官彈劾之聲此起彼伏。有史記載,因其勇武,京師的百姓“誦詠其材武,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堪為諫官憂慮。“訛言籍籍”,猶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有諫官上旨,奏請將狄青調出京師,以絕不虞之患。仁宗并沒有應允。嘉祐元年(1056年),京都發大水,狄青為躲避洪水,舉家搬往相國寺居住。相國寺為皇帝家廟,狄青在此安居,民眾竊竊臆語,有諫官再次以風言彈劾,議其大不敬之罪。
為平眾議,宰相文彥博奏請狄青出任兩鎮節度使,以便將其驅離朝堂。聞此,狄青上書據理力爭,言己無功而受封,無罪卻又外放,心結暗生。宋仁宗謂其功高,頗為不舍,就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反詰,痛擊仁宗軟肋,嗆得其啞然無語。此中曲直,狄青漠然無知,久候無果之下,找到相府,坦誠丹心。誰料,文彥博冷冷地應道:“無他,朝廷疑爾。”聽聞此言,狄青頓為驚恐,甚為駭然。
而另一位文壇翹楚、時任諫官歐陽修,在奏陳中頗為糾結。其奏章《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言詞多為狄青辯解和開脫,“然則青之流言,軍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勢所使之然”,還贊“青之事藝,實過于人”“其心不惡”,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等等。表為彈劾,實則保護。同時,歐陽修也坦誠隱憂:“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顯然,宋仁宗聽進去了,不久之后就免除了狄青的樞密使之職。《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修請出之于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
眾口鑠金之下,狄青降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離京出任陳州通判。然而,對于外任藩鎮的狄青,當朝的猜忌卻遠未終止。在陳州,宋仁宗以降恩之名,“每月兩遣中使撫問”。每次聽聞使者將至,狄青則會惶恐不安,“驚疑終日”。
訛言乍起,狄青在京城尚能坦然面對,而被落職在外,就顯得惴惴不安了。據宋人周輝《清波雜志》記載,狄青在離開汴京時,曾對親友哀言:“青此行必死。”一語成讖,嘉祐二年(1057年)2月,狄青瘡生,3月即抑郁而終。一代名將“瘡發而卒”,隕落陳州,享年49歲。
喪訊報至汴京,仁宗“帝發哀,贈中令,謚武襄”。《宋史·列傳》記載:“熙寧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將帥,以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畫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斯人已去猶憶影。在淮陽民間,過年貼的門畫中,戰神狄青是頗受當地百姓歡迎的門神之一。陋巷俚語中,流傳著狄青的傳說,傳其死后成了武曲星,五行陰金,司掌財富、武勇,又云狄夫人乃西夏雙陽公主等。流傳甚廣的《楊家將》《呼家將》中,“平西王”即指狄青。街角地攤上,常常擺放著小說《狄青傳》《狄青平西平南》《狄青五虎將》、連環畫冊《狄青闖關》《狄青招親》,以及京劇劇本《狄青風雪奪征衣》等。戲曲舞臺上,上演著有關狄青的劇目:《珍珠烈火旗》《狄楊合兵》等。文人騷客吟詠唱嘆之處,亦頻見感懷狄青的詩文。明人楊維楨《狄武襄》詩曰:“賓州海月光團團,銀花火樹燒爛班。將軍如內客未敢,捷書已奪昆侖關。當時諫官疑武士,豈知辨賊遽如此?於乎,銅面將軍今豈無?世無丞相龐公甘老死!”明人范珠《謁狄武襄公祠》詩曰:“宋祚方興虜未平,將軍百戰捍危城。流言難泯生前節,信史猶傳身后名。八尺穹碑蒼蘚合,一區故宅野云橫。晚來風撼溪山村,仿佛南征弓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