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理
豫東鹿邑縣是文化厚重的千年古城,古稱真源縣。在這里曾工作和生活的歷史名人先賢諸多,唐朝名將、忠烈英雄、真源縣令張巡就是其中之一。張巡的事跡不僅有史料記載,還在鹿邑當地廣為流傳。
筆者的文友懷家倫,是五千言《道德經》作者老子李耳誕生地鹿邑縣太清宮鎮懷六村人。2018年10月初,他出版了長篇小說《張巡大傳》。當年11月9日,他在商丘張巡祠舉行了《張巡大傳》首發儀式。次年3月29日,鹿邑縣委、縣政府舉行了《張巡大傳》研討會。也正因為此,張巡的事跡再次被鹿邑人民知悉,并廣為傳頌。
在品讀懷家倫老兄的《張巡大傳》后,最近筆者又翻閱了《鹿邑歷代名人》(陳曉琴編著,2009年8月出版,2015年4月再次出版印發)、《鹿邑文史·記憶鄉愁》(2020年1月鹿邑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著)等書籍,進一步了解了張巡與鹿邑之間的故事。
張巡(708年~757年),字奉忠,南陽(今河南鄧州)人,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他自幼博覽群書,曉通戰陣兵法,唐玄宗開元末年(741年)中進士第三名,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掌管皇帝與太子的朝見引納、殿廷通奏等事)、河北清河縣令(天寶年間742年~755年)、真源縣令。在真源縣當縣令期間,他認真研讀《道德經》,把老子的軍事思想與孫子兵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軍事理論體系,成為老子文化的推崇者和老子軍事思想的偉大實踐者。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改谷陽縣為真源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時,用“鹿邑縣”名。
懷家倫的長篇小說《張巡大傳》第十五回,從“敕貶真源當縣令,怒殺惡霸華南金”開始,詳細記述了張巡在真源縣當縣令期間,認真研讀老子《道德經》,運用老子的治國理念造福一方,除暴安良、發展經濟,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的事跡。當時,真源縣百姓欲自發為其刻碑記之,被張巡婉言謝絕。
天寶十四年(755年)8月,安祿山叛亂,起兵15萬人,從河北南下中原,大唐岌岌可危。張巡受命于危難之際,帶領真源縣軍民聚集唐皇祖祠太清宮玄元皇帝廟,拜老子、發毒誓,誓死守衛江淮,筑起屏障,力保大唐江山。真源縣民眾數千人奮起追隨。之后,他率兵轉戰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睢陽(今河南商丘)抗擊叛軍。
據《鹿邑歷代名人》記述,張巡堅守睢陽長達10個月之久,與叛軍前后進行大小戰役400余戰,殺敵將300人、士兵12萬人,保全了江淮財賦供應地和江淮千萬家百姓性命,戰功赫赫。張巡于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11月24日,被俘遇害,以身殉國,歿年49歲。
叛亂平定后,皇帝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封鄧國公,并萌及子孫,張巡大兒子張亞夫拜金吾大將軍,貞元年間(785年~805年),贈張巡之妻為申國夫人,賜帛褒獎,張巡另一子張去疾授官;大歷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評定“至德以來將相,功效明著”之人,張巡等8人被定為第一等;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李適評“至德以來將相既歿者”,張巡等11人被定為功臣;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李忱命掛張巡等37人像于凌煙閣;宋朝時,尊許遠、張巡為“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朝時,張巡塑像被請到太廟中,成為41位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一城鎖江淮,生死幾丈夫。張巡以身殉國后,鹿邑的老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縣令的豐功偉績和英烈忠勇,在縣城建立了陸王廟(陸王:張巡、許遠、南霽云、雷萬春、賈賁、姚訚,陸王廟遺址在今鹿邑縣城鹽務局院內),以示紀念。
關于張巡以身殉國后的下葬之說,懷家倫在一篇文章中說,有四個版本,多與鹿邑有關:一是葬在商丘古城之南,也就是現在的張巡祠;二是張巡身首異處,鹿邑老百姓悄悄把張巡的頭顱運回鹿邑,葬在了陸王廟;三是鹿邑老百姓把張巡的戰袍葬在了陸王廟,又叫衣冠冢;四是官兵和百姓把張巡的尸首運回南陽鄧州老家,行至鹿邑城北張村的時候,棺材突然落地,眾人紛紛下跪,有一老者說,這是張巡不愿意走了,天意難違呀,于是就地而葬。
據《鹿邑歷代名人》記載,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年),鹿邑知縣劉一瀾在城西關北隅(今縣鹽務局)建精忠祠,春秋以祭;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縣呂士鵕舊址復之,后人常來瞻仰憑吊。
據《鹿邑文史·記憶鄉愁》記述,渦北鎮東北部的靈子門行政村轄靈子門、朱莊、張少樓、張英莊、吳莊5個自然村,總人口2491人。其中,張少樓村總人口560人,有張、苑、肖、周等9個姓氏,張姓為本村大姓。村名由來是:“相傳張姓巡祖時,值安史之亂,奉上鎮守真源,不料被敵所困數月,在城絕食,莫能御敵,城破身亡,有三子不在其側,未被敵害,長子扶回籍,二子張躍、三子張英落戶此地,兄弟二人居住兩地相隔一華里,張躍居住地起名張躍樓,后改為張少樓,張英居住地起名張英莊。”張姓家族來源是:“相傳唐安史之亂,時值鎮守真源大將張巡之后。”字輩是:“忠烈超萬古,智勇布謀先。大光培家遠,來世慶英賢。”
現在,張巡忠烈英勇的事跡,已經被鹿邑人民知悉,而張少樓、張英莊兩村的張姓群眾,都以是張巡后代而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