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讀
◇張君民
(接上期)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然而穿透堅硬巖石的力量沒有能夠比得過它的,也沒有能夠代替得了它的。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卻沒有人能夠照著做。所以圣人說:“能夠擔負國家的屈辱,這才算是天下的主宰;能夠承擔國家的災難,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這些正面的話聽起來就像反著說一樣。
【解讀】
本章再次以水為例,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聯系在一起去理解,會更全面。水因為無所不能地忍受,所以也強大得無所不能。以此隱喻人們,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具有水一樣的品格。
一方面,水能夠適應任何境遇、遭受任何磨難。它隨遇而安,可以變為任何形狀、味道和顏色。遇到不同的地形,它可以成為江河、湖海、溪流、瀑布;遭遇不同的天氣,它可以成為云雨、霧靄、霜雪、冰雹;加入不同的佐料,它可以有不同的味道;兌入不同的顏料,它可以呈現不同的顏色。不管處于任何境遇,它都順其自然,能屈能伸、能方能圓、能寬能窄、能進能退,變化無窮,毫無怨言。
另一方面,水既是無所不能的,又是無堅不摧的。它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天地萬物須臾離不開它。它既能潤物無聲,又能泛濫滔天;它既柔弱無力,又能滴水穿石;它既能閑云空中,又能暴雨傾盆;它既能載舟,又能覆舟。
水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流水不懼障礙,迂回向前,我們從中學會了變通;江海不擇細流,我們從中學會了包容;滴水可以穿石,我們從中學會了堅持;水總是往低處流,我們從中學會了謙下;水可以千變萬化,我們從中學會了適應……一個想有作為的人,如果有了水這樣的品質,就能夠“受國之垢”“受國不祥”,何愁不成功呢?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個人如果能經受苦難、忍受磨難,堅守理想、增強毅力,就一定會大有作為。
舜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舜家境貧寒,父親是個盲人,母親早亡,跟著繼母生活,從小就從事各種體力勞動,歷經坎坷。他在家鄉歷山耕耘種植,在雷澤打漁,在黃河之濱制作陶器,而在工作的過程中,由于舜的德行不斷感染周圍的人,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會很快發展成為富庶之地,人們變得禮讓。
堯帝聽說后,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他到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細葛布衣,賜予他牛羊,還為他修筑了倉房。
舜得到這些賞賜后,他的父親瞽叟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眼熱,就想殺掉舜,霸占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于難。后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旁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出來。這些事情過后,舜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于得到堯的認可。堯禪位于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