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健 李偉 徐松
本報訊 “多虧深化改革的新政策,讓老家的廢棄宅基地和小片荒活了起來。我拍了近10畝地,立即就投資建設了一棟2萬平方米的綜合廠房,馬上就能投產了。”11月4日,遠在北京的史鵬說起家鄉鄲城縣胡集鄉大史村村口那棟已經落成的電氣公司綜合樓,電話里滿是高興勁兒。史鵬口中的“新政策”,指的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作為全國試點縣,鄲城縣首批5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經過入市招拍掛后,電氣公司、康養中心等項目陸續落地,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潛力股”。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即包括農村小片荒、閑置宅基地、集體閑置土地等在內的生產經營性土地使用權以有償方式進入土地市場交易的行為,此舉能有效解決農民大量進城后閑置土地增加、農村集體存量建設用地“沉睡不醒”無法他用的問題,是變廢為寶的有效途徑。2023年,自然資源部印發了《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方案》,鄲城縣被確定為全國352個(河南省17個)試點縣市之一。
一年來,鄲城縣對全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摸排,排查出可使用商業用地1939畝、物流倉儲用地288畝、工業用地2331畝、采礦用地1517畝。今年年初,該縣成功將5宗(共40.94畝)土地的使用權進行交易,成交金額663萬元。
史鵬是河南省首批嘗到這項改革甜頭的企業家。作為在外鄲城籍成功人士,他在北京經營著中網國際電力有限公司,從事電氣設備的生產與銷售。史鵬早就有回鄉設立分公司的想法,卻一直因為廠房選址而發愁。如今,他如愿以償。
受益于此項改革的不只是史鵬這樣的企業家,還有村民和村集體。鄲城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王萌告訴記者,土地交易后,成交總價款去除土地補償款、土地平整費用、地上附著物拆除費等支出并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后,剩余入市收益原則上全部留歸村民和村民小組集體所有。另外,企業的落戶必然帶來就業,像史鵬的電氣分公司就能安排70多位鄉親就業,人均月工資可突破4500元。
當前,鄲城縣的試點改革還在持續推進,另外5宗74畝土地已完成前期入市手續,即將掛網交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變廢為寶,為周口全市創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鄲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