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洪濤 文/圖
冬日暖陽,牛兒愈發慵懶,而一旁的賈雨醒卻怎么也閑不住,一會兒給牛喂飼料,一會兒拿起水桶往水槽里添水。“這不,天氣轉涼,得給牛多喂點飼料,增加營養,不僅讓牛吃得飽,還要吃得好……”賈雨醒放下水桶,用手抹了抹額頭上滲出的汗珠,憨笑著對記者說。
賈雨醒今年36歲,是太康縣清集鎮東賈村人。早些年,賈雨醒在北京讀大學,如今返鄉創業,辦起了養牛場,并注冊成立了太康縣雨醒養殖專業合作社,成了名副其實的“放牛娃”。
是什么原因讓一名大學生甘愿當一名普通的“放牛娃”?“農業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很多政策都往農村傾斜。扎根農村這片沃土,讓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賈雨醒說。
2010年,賈雨醒從北京人文大學(現北京人文研修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后,進入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當置業顧問。之后,賈雨醒來到西藏,從事物流和建筑工程行業,這些工作經歷,鍛煉了他堅韌的意志。2013年,賈雨醒回到太康縣清集鎮開啟了創業之路。“當時,由于父母的年紀大了,家里還有一個養豬場需要人打理。于是,我就順理成章地當了一名‘豬倌’。”賈雨醒說,養豬場對防疫要求十分嚴格,一般不允許人員進出,他經常在養豬場一呆就是半個月,為的就是盡快掌握養豬技巧和防疫知識。有時候,賈雨醒還會去外地學習別人的養殖經驗,漸漸地,他從一名大學生蛻變成為一名養殖能手。
2018年,賈雨醒把發展方向瞄準了養牛行業。“跟養豬相比,養牛的風險要小很多,市場前景也好……”于是,賈雨醒購買了5頭牛,一邊進行小規模養殖,一邊摸索養牛經驗。等到牛出欄的時候,5頭牛一共賣了13萬余元,這讓賈雨醒喜出望外。第二年,賈雨醒引進50頭西門塔爾牛,進行規模化養殖,同樣取得了成功。之后,賈雨醒的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從50頭牛,逐漸發展到最多時的1000多頭牛。
然而,養殖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年冬天,呼嘯的北風夾雜著雨雪,把人吹得渾身直打哆嗦。深夜,賈雨醒穿著棉衣,拿著手電筒,在養牛場里來回巡查。“哞、哞、哞……”當巡查到一個牛棚時,賈雨醒突然發現一頭待產的母牛站立不穩,還不時發出陣陣叫聲。賈雨醒意識到這頭母牛可能快臨盆了,于是,他立即找來工作人員幫忙,可是等了很長時間,這頭母牛還是沒有分娩成功。“該不會是母牛難產了吧?”聽工作人員這么一提醒,賈雨醒頓時心中緊張起來。“要是母牛難產,那可就麻煩了!”賈雨醒隨即撥打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的電話請求幫助。隨后,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冒雪趕到養牛場,現場指導大家幫助母牛進行科學分娩。最終,母牛順利產下一頭小牛。
像這樣的突發狀況,賈雨醒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可他從不氣餒,在養牛的道路上執著前行。疫情期間,養牛場出現了資金困難問題,賈雨醒向鄉里和縣里反映相關情況后,縣里幫助賈雨醒對接銀行,最后成功貸款100萬元,幫助他渡過了難關。養牛場里缺少技術員,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幫助賈雨醒招聘技術員,解決了賈雨醒的人才引進難題。
如今,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賈雨醒也從當初的城市打工仔變成了地里“刨金”的創業者,這些寶貴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創業艱辛的同時,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出欄的肉牛全部賣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地,養牛場在不斷發展壯大,吸納了眾多周邊村民來養牛場里打工,讓更多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一個人的成功不算什么,能夠帶動身邊的人一起致富,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賈雨醒心里始終牢記著創業的初衷,他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向周邊農戶提供科學養殖技術、疫病防治技術等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帶動了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我考慮對肉牛進行深加工,把養牛產業做大做強,對牛肉食品進行細分,加入電商平臺,讓天南海北的消費者都能吃到我們生產的牛肉食品。”賈雨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