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項城防水”這個勞務品牌真不簡單,30余萬防水大軍開枝散葉,扎根于全國各大中城市,成就眾多企業家,締造一個個財富傳奇。今天就來說一說“項城防水”群峰并起中的一座——魏東鴻。
野蠻生長,扒上火車走四方
魏東鴻是項城市李寨鎮人,現在天津做防水生意,是天津周口商會副會長,還是項城市人大代表。3月17日,為了迎接“出彩周口人”天津之行的采訪,他把回老家參加項城“兩會”的日期往后推了一天,機票改簽。
42歲的他在天津有防水施工、防水材料、保溫材料三個企業,年產值達5億元。天津規模以上的防水企業約有20家,競爭相當激烈,魏東鴻的業務量能占到全市施工的20%左右,可謂首屈一指。
魏東鴻出身農門,自幼頑劣不堪,是一個令家長十分頭疼的孩子。13歲時,他從李寨鄉下來到項城市讀書,放學后,他經常去看火車,看著火車駛去的方向,想象遠方城市的模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懷著對城市的夢想,初二那年秋季,他扒上火車,向城市出發。
“當時路過項城的火車是拉貨的,扒上火車后,我躲在車斗里,跟著火車到了鄭州。”魏東鴻說,離開家的時候,他兜里沒帶錢,為了吃飽飯,他在鄭州火車站廣場給人擦皮鞋,擦一雙能掙一元錢,就這樣過了3個月的流浪生活。
天冷的時候,他回到了家鄉,免不了受到父母的斥責,但是外面的精彩生活讓他無法安心。以后的幾年間,他又數次離家出走,西安、武漢、石家莊,這些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很多時候靠乞討為生,日子特別難混,卻樂在其中。在石家莊他認了一對老來無子的夫婦為義父母,并在那里讀了兩個月的書,這是他流浪生涯中最溫暖的記憶。后來他發家致富,每年都數次到石家莊看望老人,直到老人故去。
其實魏東鴻不“混”,誰的心中沒有對遠方的渴望呢?18歲那年,魏東鴻開始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拎起了噴槍學習防水技術。家鄉李寨是防水之鄉,80%的人家從事防水,這是一門正經手藝。
見多識廣的他很快就成為年輕人的偶像,沒過多久他就組建了一個5人團隊,向家人打了聲招呼,魏東鴻和他的小伙伴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途,來到了新的城市,山東臨沂。
津門立業,流淚但決不服輸
臨沂是個不太發達的地級市,一年防水生意做下來,刨去成本,能掙一兩萬塊錢,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收入還算可以。但是對重情意講義氣的魏東鴻來說,這點錢也就夠買酒喝,基本不會存下什么錢。臨沂城小,讓見慣了大世界的魏東鴻感覺創業無從發力。
1999年,魏東鴻的一個老鄉在天津承包了一個防水項目,工程造價2萬元。這個老鄉做個開頭,因家中有事,便找到魏東鴻,讓他做下去。魏東鴻算了下,經過轉包之后基本無利可圖,但想到天津更加廣闊的市場,他還是來了。
工程需要啟動資金,魏東鴻東拼西湊,求爺告奶,借遍親朋,數次輾轉于天津、項城之間,終于搞到1萬元錢,把工程保質保量地做完,得到甲方的高度贊揚。但是這個工程做下來,真的沒賺什么錢,就剩了一噸防水材料,當時市場價2500多元。此時他身上只有不到100元錢,吃飯都成了問題。他向一位頗為成功的老鄉同行打電話,以2000元的便宜價格推銷余料,那位老鄉卻說,1000塊錢就收,多了免談。
魏東鴻的眼淚在放下電話的那一刻流下來,人情薄似紗,創業不易啊!他在心里發誓,一定要干出個樣子,決不讓人瞧不起自己,而且,再也不能流淚了!
“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看輕我,讓我不低頭,更精彩地活。”魏東鴻說,每次聽到信樂團的這首《海闊天空》時,他都會心潮澎湃,忍不住想起創業初期的經歷。
今年年初,當天津市周口商會成立企業扶助基金用來幫助在天津創業的周口企業家時,魏東鴻帶頭集資,“能幫一把就幫一把,誰沒有個難處呢”。這個基金會已籌到1000多萬元。
古老的天津衛,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煥發出勃勃生機,到處是轟鳴施工的工地,新的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長出,孕育了極大的商機。不服輸的魏東鴻靠著誠懇能干,接到了越來越多的單子,生意大有起色。
2002年,他參與競標天津市濱海新區市民文化廣場工程的一個防水項目,這個項目總造價600萬元,是當時少見的大工程。
競爭非常激烈,參與競標的幾家企業報價都差不多。魏東鴻想,這個項目是天津地標性建筑,降低價格一定會影響工程質量,絕非上策,甲方最關心的是質量和后期維護,自己應該從這方面突破。怎么突破呢?按照當時的國家標準,防水項目的保質期是5年,魏東鴻靈光一閃,那咱就把保質期升到10年。這一招果然生效,甲方對魏東鴻的方案給予肯定,不僅把這個項目給他做,后續還有許多工程,讓他陸陸續續做了6年。
2003年,河南安信達防水保溫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成立,魏東鴻帶著他的工程隊加盟該公司,踏上一個新臺階。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他先后承接了天津東站、天津西站、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地鐵站、高鐵站、碼頭等項目的防水工程,逐漸奠定了行業龍頭地位。
2008年,魏東鴻升任河南安信達防水保溫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當年公司業務量突破億元,隨后幾年一路攀升,成為天津最有影響力的防水公司,如今集團公司綜合年產值已達5億元。
引領行業,自費學藝日韓行
從小不好好讀書的魏東鴻,在成家立業后,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防水領域,新材料、新技術更新很快,不學習就會落后”。從2005年起,魏東鴻先后自費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學習,并且與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專家建立聯系,不斷地到全國各地學習新技能,改善施工工藝。
學習讓魏東鴻始終站在業界前沿,獲得巨大收益。2006年,天津市濱海新區一個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人工景觀湖,湖底防水項目失敗,幾萬立方米的水,6個小時就滲干了,造成每天數千元的損失。在此情況下,甲方找到魏東鴻,希望他能解決滲水問題。
接到邀請后,魏東鴻立刻意識到傳統材料和工藝應付不了這種防水項目,必須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才會有好的效果。他請來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3名專家來到施工現場,專家調研后,建議使用膨潤土防水毯。這種材料專用于人工湖,其特性是遇水膨脹,能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但當時國內極少使用這種材料,這讓甲方心里沒底,猶豫不決。魏東鴻打保票說:“采用這種材料,如果出現質量問題,所有損失都由我來承擔。”話說到這個份上,甲方的疑慮打消了。
魏東鴻之所以敢打保票,是因為他在日韓考察學習期間,對膨潤土防水毯這種國際前沿的新產品有所了解,再加上專家力薦,讓他有了底氣。這個項目由魏東鴻做完后,一直用到現在,9年時間沒有出現過質量問題,魏東鴻的名頭在業內叫得更響了。
眼下,他正在做一個新型施工體系的示范、推廣工作。這個施工體系簡而言之,就是用新型的非固化膠體粘合防水材料,直接鋪在施工面上,一改過去用噴槍粘合的方式,省工省時,防水效果更佳。“這個體系做好了,將徹底改變以往的防水工藝。”魏東鴻對此極有信心。
如今,安信達天津公司是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單位,獲得參與制定國家防水工程規范標準的資格。防水企業萬千家,但能夠躋身標準制定者寥寥無幾,魏東鴻,夠牛!
創建料廠,掌握完整產業鏈
魏東鴻的生意越做越大,吸引了許多防水施工隊前來投奔,就像當年他投奔安信達一樣。現在,他旗下聯合了74個分公司,遍布全國,在天津的施工隊有上百個、五六千人。在2006年之前,這么龐大的施工隊伍,所需的原材料都是外購的。
居高不下的原材料價格為施工增加了成本,壓縮了利潤空間,“為什么不能自己辦原料廠呢?”魏東鴻這樣想,并付諸行動。2006年,經過多方籌備,他開辦了一家保溫材料廠,產品需求旺盛,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專業的防水材料廠要求生產工藝更高,他一時難以達到辦廠標準,只好等待機會。
2014年,魏東鴻通過朋友了解到,天津市一家占地面積20余畝、設備齊全的防水材料廠要轉讓,便積極與該廠趙總聯系。趙總年歲已高,兼之把心思放在書畫藝術創作上(現為中國美協會員),搞企業不那么上心,效益出現滑坡,但他對經營了20多年的廠子和幾十名老職工還有割舍不下的感情,去留不定。魏東鴻了解到他的心思,當即表示老職工全部留下,“我們正缺熟練工人呢”,并普漲工資。趙總看到魏東鴻大方仗義,很快下了決心,以2000萬元的價格將工廠盤給魏東鴻,專心致志作畫去了。魏東鴻也是心滿意足,防水材料+保溫材料+施工公司,三位合一,形成一個閉合的產業鏈,征戰防水市場,更有屏障了。
魏東鴻還有更大的設想,下一步,他打算征地100畝,把3家企業合并到一起,形成一個外墻保溫和防水材料的生產基地,并建立研發中心,研究新產品,更好地保證工程質量,增加效益。
不忘鄉情,大氣做人贏尊重
雖然出外打拼那么多年,并且已經在天津落戶,但是多年來魏東鴻一直未忘生他養他的故鄉,一直在為家鄉建設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2001年,魏東鴻老家所在的村子里還是一條泥土路,汽車開不進去,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況下,魏東鴻帶頭為村里修了一條磚渣路。2012年,有了錢的他出資幾十萬元,將磚渣路升級為水泥路,不僅將路面拓寬,還延伸到村子周圍。
為了方便留守的婦女和老人抗旱澆水,魏東鴻出資把村里的電纜埋到了地頭。“去年因為干旱,我們鄰村的農作物都減產,就我們村大豐收,因為這件事,我們村里人喝完酒,大晚上給我打電話感謝我。”
淳樸的村民無以回報,就給他家送最好的石磨面粉。送了多少呢?“我的職工食堂有百十袋,都是從家里拉來的,一年幾乎不用買面了。”說到這里,魏東鴻笑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