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爾山連綿起伏,別拉亞河蜿蜒流淌。8日至10日,位于亞歐大陸分界處的俄羅斯重鎮烏法見證了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雙峰會”的舉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各國伙伴一道,為實現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繁榮謀篇布局,擘畫美好藍圖。
新的時代潮流在烏法交匯,向前奔流不息。
“雙峰會”凸顯疊加效應
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成員國人口約占世界四成,國土總面積約占世界三成,經濟總量約占世界兩成——當兩個峰會在烏法“無縫銜接”,怎能不引起世界矚目?
——精神引領,讓兩大機制相向而行。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是習近平主席去年7月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的金磚峰會上首次提出。此次烏法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構建金磚國家四大伙伴關系的重大倡議,為金磚機制注入新的內涵。
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始終引領上合組織的發展方向。習近平主席在烏法上合峰會上指出,15年來,“上海精神”已經成為上合組織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代表了當今國際關系發展方向。
“金磚精神”和“上海精神”在烏法交融激蕩,順應時代潮流,有助于金磚、上合伙伴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
——平臺疊加,讓兩大峰會效應倍增。
金磚和上合,一個是新興國家加強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有益嘗試,一個是“冷戰”后處理區域安全問題的成功范例,兩者都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都追求共同發展的目標,創新了國際合作模式。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說,金磚和上合“體現了全球經濟和政治中的新實力平衡”。
在烏法,人們看到,以經濟合作為主的金磚國家機制,也更加重視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安全發展,而最初以安全為重點的上合組織進一步確立安全、經濟、人文合作“三個支柱”體系。兩大機制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深度不斷加大。
雙峰會期間,會場內外頻繁的多邊和雙邊互動,為與會領導人提供了廣泛交流機會,由此帶來的“外溢紅利”,意義已超出峰會本身。
兩大峰會在烏法“對接共振”,創造出1加1大于2的疊加效應。
“雙峰會”倚重中國智慧
同舟共濟的清泉,在烏法汩汩流淌,凝注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
“應該以戰略和長遠眼光,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習近平主席在烏法強調。
“共同打造持久穩定的安全格局、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多維立體的互聯互通格局、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格局。”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四大格局”的中國方案。
守望相助的共同意愿,合作共贏的共同目標,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共同理念,使烏法“雙峰會”取得豐富成果。
烏法,見證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籌備工作全面展開,應急儲備安排正式啟動;見證上合組織成立14年來首次擴員,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的程序啟動,白俄羅斯成為觀察員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成為對話伙伴國……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伙伴關系日益密切。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框架內產生積極回響,多個國家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之對接。
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方略助力新興和發展中伙伴共同尋找利益契合點,借鑒彼此經驗、共享彼此發展。
“如果把上合組織比喻為一幅美麗的畫卷,中國就是其中最為靚麗的色彩。”上合組織秘書長德米特里·梅津采夫說。
“雙峰會”繪就合作藍圖
夢想之花,盛開在烏法會議宮的穹頂下,綻放著命運與共的勃勃生機。
《金磚國家經濟伙伴戰略》推動各國向建設“一體化大市場、多層次大流通、陸海空大聯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標邁進。《上海合作組織至2025年發展戰略》為未來10年發展規劃藍圖,經濟和安全雙輪驅動描繪光明前景。
“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價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習近平主席平實入心的話語,閃耀著中國智慧的光芒。
在金磚國家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之際,習近平主席目光投向長遠:“我們今天的努力,關系30億金磚國家人民的福祉,也關系整個世界和全人類的前途和未來。”
在上合組織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呼吁:推動上合組織“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
當今世界,在政治領域,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的陰影仍未散去,否認、歪曲、篡改二戰歷史的圖謀不容忽視;在經濟領域,世界經濟仍然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增多,一些新興經濟體也遇到成長煩惱;在安全領域,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安全內涵和外延都在進一步拓展。金磚和上合伙伴都需要直面這些挑戰。
由立足雙邊到經略周邊,再到構筑多邊,中國面向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不斷拓展,為多維立體的互聯互通格局開鑿通道,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串聯多元網絡空間。
新興和發展中伙伴越走越近,牽引著中國夢與金磚夢、上合夢緊緊相系,必將給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安全、更大福祉。
放眼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無論對于金磚國家還是上合組織,烏法“雙峰會”的意義會日益顯現,必將成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加強合作的一個重要歷史坐標。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