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歷經了360年風風雨雨的紹興寶珠橋上,只見一葉烏篷載著游客泛水而行。坐在船后側的老船工披著蓑衣,腳躅手劃,一伸一縮,那載客的小船,便在吱嘎吱嘎的槳櫓聲中漸行漸遠……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萍洲煙雨”。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描述烏篷船的佳句。
????“早年間紹興人出門就遇河,多乘船代步。為了能防雨淋,就在船上安裝用竹篾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葉的雨篷,并用桐油,豬血,黑粉煎熬成黑油,涂在雨篷上,防止雨水滲透。由于紹興方言中管‘黑’叫‘烏’,所以就把這種小船叫烏篷船。”陪同采訪的紹興市東湖景區管委會主任助理丁俠告訴記者。
????“不過,時至今日,烏篷船已不是紹興人出門代步必乘的水上交通工具,而是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傳承、一種懷舊的旅游項目供游人感受和品味,并被看成是水鄉的精靈、流動的生命,是紹興的象征。”
????記者了解到,目前,紹興城里的烏篷船有150多艘,主要集中在城東的東湖景區和魯迅故居景區。烏篷船作為一種水上旅游項目,其對船工的要求很高。既要會劃船,又要會講解,還要懂得一些救生常識。
????為保護好浸潤著紹興地域特色、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烏篷船制作傳統手工技藝,東湖景區在2010年便設立了烏篷船傳統造船工藝、維修技藝展示基地,以開放式“烏篷船船塢”的形式向游客介紹烏篷船的制作過程以及烏篷船的種類和用途。
????“烏篷船船塢”對游客開放后,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這種全手工的烏篷船傳統制造工藝讓游人長了見識,好評如潮。
????今年上半年,景區又與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成立了“烏篷船制作展示基地”及“腳劃船俗培訓基地”,共同開展烏篷船制作技藝和腳劃船俗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保護工作,給烏篷船制作技藝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及展示的平臺。高阿二師傅是一位很有口碑的老船工,在上半年的考核中被評為四星級船工,在景區搞烏篷船旅游項目之前,他以打魚為生,水性很好。
????烏篷船制造基地,師傅正在細心地修補船底。
????船工們的工作很辛苦,每天早上,他們都會灌上一暖瓶開水,這樣可以喝一天。
????為防漏,要把麻線一點點打進船底縫隙處。
????當時代開始向傳統致敬,選擇烏篷船作為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已成為最時髦的方式。
????送完游客,船工們會聚集到岸邊休息,喝點水,聊聊天,靜享片刻的閑適。
????烏篷船載著游客穿過水路,它們像一個個流動的生命,為紹興平添了無盡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