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肺為華蓋,居五臟之首位,主司呼吸、主行水、主治節,通調水道,上通于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臟”之稱。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系還與心、脾、肝、腎、腦及氣血、陰陽相關。肺病在外感、內傷中均可見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也即感冒、咳嗽、肺癆、肺癰、哮證、肺痿、肺脹、肺積、肺衰等均有肺部癥狀。《黃帝內經》有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病既有本臟受損,也可以發展到其他臟器,影響人體之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西醫中,肺病即呼吸系統疾病,如多典型及非典型肺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肺疾病、流感、肺纖維化、肺部腫瘤、胸腔病變、呼吸衰竭等。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經絡之間相互緊密聯系,生理上相互制約,病理上相互乘侮。中醫肺系疾病的調理,治肺不離肺,治肺不獨肺,而是通過調整全身各臟腑機能,起到防治肺系疾病的目的。其中,與肺關系較為密切的臟器是脾、腎。《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有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脾與肺:肺主氣,脾主運化,肺氣有賴于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以充養,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則需肺氣的宣發而輸布全身。此外,肺的宣降作用可通調水道,保證水液正常輸布與排泄。脾的運化作用,可吸收與傳輸水液,使水液正常生成。故肺脾二者機能旺盛時,水液代謝輸布正常,病理性水液痰濕的產生就會減少。
肺與腎:肺腎相關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腎中精氣為各臟精氣的根本。中醫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肺雖主氣司呼吸,但要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也有賴于腎的納氣功能。腎精為各臟精氣的根本,肺中精氣賴于腎精之滋養。但是,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關系稱為“金水相生”。
肺系疾病反復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肺、脾、腎機能衰弱,正氣不足。肺主氣,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表,衛外,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肺氣失宣,上逆而為咳,升降失常則為喘,久則肺虛。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則可導致肺脾兩虛,日久及腎。肺虛則不能主氣司呼吸,失于宣降而出現咳、痰、喘等癥。腎虛不能納氣,脾虛升降失常,影響肺主氣、腎納氣之功能。肺、脾、腎虛弱,水谷精微運化失常,形成痰瘀結于體內。
肺系疾病在臨床上多數處于慢性持續期,正虛邪戀,反復發作,難以根治。這些肺系疑難重病應日常服用膏方調養,長期堅持才能達到改善癥狀、延緩病情發展等目的。體虛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咳嗽患者,可通過補肺固表的膏方改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或減少疾病發作。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間質性肺炎、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等受涼后易加重的患者,可通過補益肺氣、健脾祛痰、補腎定喘的膏方進行調補,達到控制疾病發作、改善肺功能、延緩疾病進展的目的。
人們可在辨證體質后選以黃芪、黨參、生曬參、白術、淮山藥、防風等做成膏方,健脾補肺固表;選以南北沙參、西洋參、天麥冬、玉竹、石斛、玄參、天花粉、百合等做成膏方,補肺養陰;選以紫苑、款冬、炙枇杷葉、白前、桑白皮、射干、矮地茶等做成膏方,止咳平喘;選以法半夏、陳皮、蒼術等做成膏方,燥濕化痰;選以金蕎麥、貝母、瓜蔞、黃芩等做成膏方,清熱化痰;選以仙靈脾、巴戟天、黃精、熟地、山茱萸、蛤蚧、冬蟲夏草、胎盤粉等做成膏方,補腎納氣、填精益髓;輔以阿膠、龜板膠、鹿角膠、冰糖、飴糖等收膏,并進一步固本培元。肺、脾、腎三臟機能旺盛,氣血充沛,運行通暢,肺系痼疾得以豁然而解。故此,治療肺系疾病的膏方從肺、脾、腎三臟入手,通過補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腎納氣,對體質的陰陽寒熱虛實和氣血運行進行調整,既可以明顯改善呼吸道疾病癥狀,也可以改善體質、增強免疫能力、減少疾病復發。
(周口市中醫院 王艷靈 高軍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