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西峰書法風格的認識
高秀林
吳西峰習書法30余年,其作品整體風格表現為“穩實中見豪放,蒼郁中顯率真,雋永中溢灑脫”。
一、由王羲之書法的楷、行書歷史關系貫通所表現的氣脈
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以傳統書法根脈傳承延續為基本依據,并且是以作者的自我審美意識所選擇的理念認可和個性實踐方式而體現的。
從吳西峰先生的書法風格來看,其作品顯示的是用筆中鋒守正,筋骨血肉具備,線條自身發氣,行勢跌宕起伏的格調風骨;運筆與側鋒互變中使轉守圓就方,走勢疾徐有度,騰挪生動活泛,顯見雅正中的率真氣度;施墨之濃淡干濕焦的整合界度,恪守于主次格調,層次關系明確,且又和諧、相容不悖,顯見剛柔相濟的質感氣韻。
西峰先生書法的根脈氣度、氣勢、氣息,是以守王體為本,以我情為表,融多家之法出“我”之筆墨符號,確有著多樣兼容中達到統一的個性特征。是由王體書法的正意、正情、正氣、正韻的“正”之意識風度的呈現。
二、道儒思想及其思維方式觀照書契的作用點和作用力
從西峰的作品看,明顯地體現著傳統文化之“土”對于書法藝術之“苗”的滋養關系。筆墨情感之所以十分統一地表現出不溫不火、不板不滯、剛柔相濟的界度,顯見是老莊道學理念及其思維方式對作品經營方式、筆墨品質的作用點和作用力。作品所表現出的哲理性感受,又使人體會到儒學經世致用、雅俗共賞理念對書法功能的欣賞與教化的雙重品質。品味其作品背后成因,這當是他書法風格境界的魂魄。
從西峰的楷書與行書關系看,二者筆墨形式保持著共性持守和個性變化的過渡層次。其共性是“守靜出動”,“動中寓靜”的理念,制約他用筆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變化;而由中鋒的勁健和側鋒的使轉呼應,使線條表現出剛柔相濟的線條自身發氣行勢的節律。西峰作品楷書向行書過渡妙在筆法使轉和線勢變化呼應承接的正中出奇的變化度之把握。而不俗不匠、率真情逸、自然而然的氣息,則是道學觀念為書法所用的背后成因。
三、王鐸書法的風骨遺韻是其作品的主體性風格的彰顯
明末至今,王鐸書法成為巔峰之一的論斷,逐步成為書界的共同認知。尤其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習王鐸書法者蔚然成風。其中原因很多,但共同的原因是王鐸書法的陽剛、浩然正氣、韻逸流飛的品格與時代精神相呼應,而從內在聯系上看,人格精神與之貫通一致的原因也是書界之所以推崇的緣故。
審視西峰作品,無論鴻篇巨制,還是中堂、豎軸、條幅、斗方,乃至扇面等,俱見氣度恢弘。即便小品,亦透出小中見大之意會。其原因,在于王羲之書法“澄懷觀道”的氣度、惠風和暢的韻律,黃庭堅力透紙背的力度、疾風超拔的速度,尤其是王鐸上下貫通的中氣沖騰、左右恣肆和飛云走水的連綿等,統一地貫通于西峰各種形式的作品,顯見王鐸用筆的風骨遺韻,生生躍然于作品意境的內在涵養和外在形式之中。
四、主題人格精神的唱響
誠然,西峰書法以承王鐸書風為體,但其從王鐸溯之宋、唐直至王羲之書之根源,其書作符號當有他個性的定位,為什么?其原因是,他由對王鐸書作的大量臨寫中,自然而然地從筆墨元素中直逼王羲之書法傳承脈絡,而又以時代審美情感貫通傳統書法脈絡,從而體現了他師古不泥古的智慧。這正應了石濤 “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借筆墨寫天地萬物,我之發我肺腑,揚我之須眉”的藝術觀點。
看來,西峰是師石濤藝術理論的能動實踐者。其作品,雖然以王鐸上溯致遠,但卻依據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個性區別進行適當取舍,終成他個性主體審美觀能動表現的書法技藝,由此也就證實了他“生我面目須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