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良
豫東平原,人杰地靈。從古至今,名人志士層出不窮。尤其在周口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也留下不少著名人物幼年時的足跡。原西北軍高級將領李鳴鐘,就誕生在這里。
李鳴鐘出生于清光緒13年(1887年),其祖籍是河南省沈丘縣直河西岸的蔡莊村。李家祖輩為官,其曾祖父任過彰德府知府,祖父曾任南京教諭。由于清王朝末年腐敗無能,農村經濟凋零,李家逐步破產。李鳴鐘的童年是在貧困中度過的。他7歲讀私塾,邊讀書邊幫助家庭干些力所能及的雜活。13歲便去給富家打短工,以自食其力,為母分憂。李鳴鐘17歲那年,已長得身強力壯,膀大腰圓,很像個大小伙子了。因他不愿聽天由命,定要沖出這窮鄉僻壤,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便北上投軍。當時北京南苑正建兵營,在北京的他二哥看他是條漢子,便介紹他去南苑充當壯工。李鳴鐘本份勤勞,不怕苦累,不怕艱難,干什么活都很出色,不久便受到兵營長官的賞識,被破格吸收為新軍士兵。由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李鳴鐘入伍后很快結識到馮玉祥,后隨馮南征北戰,逐漸成長為馮玉祥部下的重要將領,與張之江、鹿鐘麟、劉郁芬、宋哲元并稱為西北軍的“五虎上將”。
宣統二年(1910年),李鳴鐘在馮玉祥部下已升任連長,為了表示推翻清王朝,走向革命的決心,馮玉祥號召全營官兵剪掉辮子。李鳴鐘積極響應,率先剪掉象征封建殘余的辮子 。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以明年為洪憲元年。袁稱帝,引起國民不滿。李鳴鐘跟隨馮玉祥決心站在革命的立場上,反對帝制,為國奮斗。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局發展很快。1939年1月孫連仲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特聘請李鳴鐘為第一戰區長官部高級軍事顧問。后經孫連仲、張自忠的再三舉薦,特委任李鳴鐘為河南省政府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之職。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逼近中原,河南開封很快失守,豫東告急。就在此時,蔣介石驚慌失措,為了阻止日軍進攻中原,下令扒開了黃河花園口、趙口大堤,使河南、安徽、江蘇3個省40多個縣遭受黃泛奇災。水災過后,河南省成立了賑濟委員會,任命李鳴鐘兼河南省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鳴鐘在河南工作,又是賑濟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他的大量時間是深入基層開展工作,從事賑濟事業。同時,他對家鄉故土也深有感情,經常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沈丘看看,并為沈丘做了許多有益于人民的事,特別是大力為沈丘創辦學校,培養出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優秀人才。
沈丘縣潁濱中學于1934年創辦,李鳴鐘受聘為學校董事長。他以辦好這所學校為己任,便千方百計為學校發展和振興殫精竭慮。
李鳴鐘為了爭取多方人士支持沈丘辦學,他聘請了不少軍政界要員參加潁中董事會,如十五集團軍司令何柱國,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翼三,淮陽專署專員田維五等為名譽董事長,使他們都為潁濱中學的發展壯大、為培養更多的國家棟梁之材而盡心盡力。
李鳴鐘為加強潁中的師資力量,不惜重金聘請人才。在他聘任的10位教師中,就有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大學、北師大、輔仁大學、中國學院、北平藝術學院、西南聯大、杭州藝專的,其余的教師也是河南各名牌師范學校畢業的高材生。有這樣雄厚的師資力量,當時的一般學校是難以攀比的。1940年,省政府為收容戰區學生,在豫東籌設中學三處。李鳴鐘專門召開了潁濱中學董事會,征得董事們的同意后,將潁中與其合并,增建教室、添置教具,以備新校所需。4月份省府派專人到沈丘縣槐店籌備辦學,7月份正式開學,校名為豫東游擊區槐店聯中,使豫東淪陷區的青年學子不輟學業,得以就讀。由于學校逐漸發展壯大,為沈丘乃至豫東培養了不少文化藝術人才。日本投降后,李鳴鐘欣喜抗戰勝利,國家前途有望,正值百業待興之時,他決心為家鄉振興文化教育慷慨解囊。因此,他特為學校捐田300畝作為校產,以解決辦校的經費問題。同時,他又把人們為他祝賀60大壽的禮品400多萬元也全部贈給潁濱中學作為建校基金。由于李鳴鐘為家鄉辦教育做出了極大貢獻,至今沈丘的人民還對他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