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的周口人王寬生活并不寬裕,作為演員的他退休后在鄭州茶樓“賣藝”10年,掙錢撫養了家鄉6個孤兒,并將其中5個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王寬對周口晚報記者說,他要“一直唱下去,唱到孩子們都成才”。
????□晚報記者 馬治衛/文 通訊員 連祥工/圖
????今年73歲的王寬,因是國家一級演員,在河南乃至全國,對于豫劇粉絲而言,早是名人了。而王寬退休后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卻是因為他“賣唱也要撫養孤兒”的義舉令各界動容。昨日,周口晚報記者慕名對他進行了采訪。
????初獻愛心
????王寬以“戲外之功”出名,要從1998年1月,王寬和妻子回周口淮陽縣鄭集鄉賀莊老家說起——
????在院子里,一個蓬頭垢面的八九歲男孩格外引人注目。孩子名叫袁前良,光著腳在院子里玩耍。他出生后8個月,爹爹病逝;未滿周歲,母親改嫁,爺爺奶奶艱難地拉扯著他。思忖再三,王寬夫婦決定把孩子帶回鄭州。這是王寬家里第一個“編外成員”,孩子仍舊姓袁,稱王寬夫婦為爺爺、奶奶。
????從那時起,王家的成員在不斷壯大:喪父的汪海波,父母雙亡的汪文勝等6個孤兒陸續被王寬收養。而當時,王寬家里已經有了一個殘疾孩子王海龍,這是王寬的外孫,他患有肌肉萎縮癥,因父母離異,一直寄居在外公家。從此,王家的“常住人口”達到9人之多,而且一個家庭多個姓。
????“聯合家庭”
????“養一時,養不了一世,怎么辦?”面對驟增的“編外成員”,王寬對妻子王淑榮說,“咱要早些教孩子們學個一技之長,也好讓孩子將來謀條生路。”
????教什么呢?既然夫妻倆都是學豫劇的,當然先孩子們教豫劇。然而,苦練了半個月,王寬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了,幾個孩子還是一點兒學豫劇的感覺都沒有找到。
????“不如改學樂器吧,想學啥就學啥。”王淑榮建議。王寬覺得有道理,馬上買回了多種樂器。夫妻倆商量著,海龍下肢癱瘓,就讓他彈電子琴;前良、海波拿著笙愛不釋手,就讓他倆吹笙;文勝內向文靜,就學拉板胡;文娜和儀欣姐妹倆就當個“小琵琶女”吧。
????就這樣,一個“小樂隊”組成了。家里天天像開音樂會,各種樂器的聲音此起彼伏。
????春來秋去,好人王寬終于把孩子們帶得一個個有出息了:23歲的外孫王海龍,在輪椅上彈電子琴;汪海波從河南省信息工程學校畢業并就業了;汪欣從河南工程學院畢業并就業……
????賣唱養孤
????愛是不變的主旋律,堅強就是愛的伴奏音。撫養6個孤兒的艱辛,把王寬塑造得更堅強。
????陸陸續續增添了6個孩子,使得家里的開銷猛增,夫婦倆近3000元的退休金一下子顯得捉襟見肘。以至于連王寬去外地出差都顯得極“沒出息”,把賓館的牙刷、香皂都拿回家用。
????無奈之際,王寬夫婦倆決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賣藝!
????于是,2000年3月的一天晚上,堂堂國家一級演員,王寬夫婦第一次走進了戲曲茶樓。可惜,年屆花甲、名氣很大的王寬在茶樓卻“叫好不叫座”,拼不過年輕漂亮的女演員,他一晚上只能唱上一兩段戲甚至被“剃光頭”。
????“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憑著演技和堅強,王寬的生意逐漸好了起來。
????各界動容
????王寬的義舉令各界為之動容,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給王寬提供幫助。河南省婦聯資助了兩個孩子上學;王寬所在街道和社區發動網絡志愿者,家里家外當幫手;有時,王寬外出演出,辦事處贊助些書包和文具等慰問品。
????別人經常問:你們為什么要收養這幾個孩子?
????王淑榮說:“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因為我們這種愛心,不是一天兩天積成的,也不是一件事兩件事積成的。王寬老家的父母都已經去世,我家里也沒什么人了,但我們的家鄉觀念特別強,經常回去看看鄉里鄉親、親戚鄰居。”
????“我也是苦孩子出身,當年之所以選擇學戲,就是為了能吃個飽飯。在我小時候家里困難的時候,是鄉親們無私地幫助了我。如今,我成了名演員,有了能力,一定要回報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現在,我橫下一條心:我要長期干下去,我要繼續唱,永遠地唱下去,我一直要唱到我的孩子們成才。”面對詢問,王寬如此回答。
????前段時間,鄭州報業集團旗下的《鄭州日報》、《鄭州晚報》、中原網等媒體共同推出了《在鄭州,有一種愛叫“王寬家”》的報道,引起全國各大媒體的熱切關注。在鄭周口人王寬的事跡,開始享譽全國。
????最近,王寬、王淑榮夫妻倆喜事連連。
????先是9月18日王寬登上中國文明網《好人365》封面人物,接著是9月28日他們一手撫養成人的孤兒汪文娜訂婚。他們收養的6個孤兒里,老大海波已經成婚,前良、文勝也都中專畢業參加工作,最小的儀欣,今年6月剛剛大學畢業。
????堅持了十多年的事情,終于有了一個美滿的結果,就像王寬所說“負擔小了,終于可以心安理得了”。王寬做的事情很平凡,他也完美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直唱下去,唱到孩子們都成才”,正是有了堅持,他的平凡才顯得是那樣偉大!